经花工艺渊源悠古,据江华当地民间老人所述,“
八宝被”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在土机窄竹筘织布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与瑶家
经锦织花带有着相似的
姐妹关系。上世纪80年代末,有当年70多岁的蒋冬香老人一直坚持坐机
织造,江华白芒营区瑶寨“红泥塘”村也有不少老人能织,蒋冬香老人言其祖母和母亲均能
织造。瑶家姑娘一般八九岁开始随母亲、姑嫂学织色格土布,十来岁就能织
八宝被锦,亦是姑娘必备的嫁妆。文革以前当地均用自纺、自络、自染的
棉纱牵经,文革以后民间也喜用
化纤膨体纱替用部分
彩经棉纱牵经织造,
织物则明显较为松散而薄秀艳丽。在当地民间集镇,1986年笔者在白芒营乡镇看到山间瑶女三五成群,在镇上购买21支纱的白
棉纱直接交与镇上的
染坊加工
染色(也有先购
棉纱回乡络成线后再送
染色的),并做登记和
棉纱扎绳标记的,待下一次赶圩场付款取纱或由朋友代取。众多姑娘是织几幅就加工染几斤纱。一床
织锦分配到各色加工,重量多少,姑娘们心中有数,作坊虽以染印民间
蓝印花布为主业,但对于
八宝被用线的零散加工似乎已司空见惯不厌其烦。据作坊老板所言是:场场有人送有人取,有不少都是熟人家的妹子,一看就晓得是那个山上下来的。笔者还见到山口大路边的凉棚树荫下,有临赶场摆摊加工染纱的简易作坊。几个大小染锅烧着柴火和煤火。姑娘赶场先将
纱线交与加工,几个小时后,返程即可取走回家。可见民间当年
织造之盛。这一地域性很强的民间
织锦和民间色格布
织造,在瑶区的实际应用是十分广泛的。除被面用锦以外,室内的帘挂、服饰中的小孩面料、
衣饰的
花边、
裤脚边、
袖口边均见
织花。用品中常见于妇女和姑娘们的头帕和手工结编的相当精巧的竹藤篮盖帕等用品。瑶女
短袖宽大,右襟
开口,
上衣以青黑为主,常配挂银扣、颈圈、胸
围裙,有的腰捆彩绸布,足穿
绣花尖头船形鞋,手挂彩篮,行步舒缓,十分动人。湘中隆回县小沙江瑶女服饰更是五彩缤纷,十分艳丽。江华瑶区的瑶家姑娘多竹篮盖锦,原来江华瑶家婚俗有两大特点:一是招郎(入赘),二是俗称“拿篮子”的爱情传递习俗。招郎即自由婚姻中男女以“坐堂歌”,“隔山对唱”,“面唱”相识定情,女留家中“讨
丈夫”的招郎上门。“拿篮子”即瑶女赶集中被后生相中,趁其不备,将篮子拿走,买上点心放入篮中,转身递与女方而双双入林对歌去了。对歌是先吃点心后唱歌,再次约会如有缘分,姑娘的篮中便有一双或几双为情所做的布鞋,这一拿一送,直到爱情成熟。怪不得瑶女赶场中挽着的篮子上都以
瑶锦八宝被锦盖着,原来此篮子既不好“拿”也不能随便“送”人,这爱情的
情感和信物是需要呵护和盖护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