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头式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服装,也应是苗族最早的服装类型之一。除了苗族之外,
瑶族中的白裤瑶至今仍然穿着贯头式服装。贯头式最早见于《旧唐书》的记载。《旧唐书·卷197·南平僚传》载:“南平僚……妇女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
通裙’。”其后的《
新唐书》、《
通志》等,亦有相同的记载。根据《旧唐书》的记载,贯头式服装
款式的特征是:“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苜”,这是贯首服的主要特征。
上衣以圆孔为领,无襟,穿着时从头上套下,
上衣不另做
袖子;“名为‘
通裙’”,说明是
上衣和下裳连缀在一起,这是“
深衣”的形制,为衣裳连属制;“横布两幅”,说明衣服的长度。今天苗族妇女服装中的贯首装类型,虽然仍具有古代贯首服服装的无襟、穿着时从头上套下的特点,但上装和下装已经分离,没有连缀在一起,二者在服装的
款式上是不同的。贯头式是从头部套入的服装形式,也是最原始的服装形式。早期的人类在整张
兽皮中央切开一个口子,将头部套入,腰间用绳子捆扎,这就是早期的贯头式服装,中期的贯头式服装由
棉布、
麻布或毛毡制成,前后用一幅料,在中央部位挖出圆孔,穿时由头部套入,腰部以
腰带系扎,也有用两幅料制作的,将前后幅料缝在一起,中间留一段不缝,穿时将头部套入,两侧用小带系住。晚期贯头式两侧已缝合起来,有的还装上了
袖子。前后两片通常为一幅料,在衣领处开一口(横切或竖切口),没有领和襟。通常在
领口、衣身等处施以刺绣,有
坎肩式、宽肩式长式、短式的区别。苗族服饰中还专门以这种服装形式划分为一种类型,称为贯首型。这种贯首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花溪、鸟当及相邻的清镇市部分乡镇以及罗甸、平塘、
广西南丹交界,贞丰、安龙、兴仁、镇宁交界和
广西隆林县德峨一带。其主要特征是贯首式
上衣,俗称“旗帜服”或“马鞍服”。下穿百褶中
长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