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王》之所以成为年画中的
抢手货,不能不说是因为它极大地满足了乡民们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心理需要。高密现在行销于市的是一种
木版印制的《灶王》,它是在扑灰灶王和半印半画灶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传说也与各地不同。有一外地传说是:某地人对
玉皇大帝不甚恭敬,玉皇知道此事之后龙颜大怒,降旨责令败走麦城身死成仙的关公爷,正月十五这天
晚上下凡去消灭这块地方的刁民。然而关公爷素来仁慈,不肯大开杀戒,便着人捎话给这块地方的人,要他们正月十五日
晚上家家户户点灯送灯,以造成一种假象哄瞒玉皇,说是此地已失天火,这些人在劫难逃。谁知对人间情况了如指掌的灶王爷却多嘴多舌,向玉皇打了“小
报告”,吐露了关公爷弄虚作假的真情。玉皇大怒,把关公爷贬出天庭,命灶王于每年的
腊月二十三日回天庭详细汇报人间善恶,以防有人欺瞒圣听。乡间凡人怕灶王回天述职这天再多嘴多舌给人间带来灾难,便弄些很粘的糖瓜给他吃,以此粘住他的嘴。关于杨家埠年画的灶王,在潍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个叫张
腊月的,喜新厌旧,休掉了勤快贤惠的妻子丁香女,再娶了好吃懒做的王海棠。丁香女改嫁之后,日子越过越好,张、王二人却坐吃山空,张郎沦为乞丐。讨饭中,张
腊月无意间闯进丁香女家,他面对前妻,羞愧得无地自容,最后死在了丁家的灶前。丁怜张有悔过之心,便画张像挂在灶前以祀之。邻人问丁祀的是何人,丁不便说明实情,只好说祭的是灶王,邻人听后都纷纷仿效。于是,张
腊月便成了“灶王”。至今,潍坊的地方剧团有的还能演《张郎休妻》这个剧目。而高密的扑灰《灶王》,及后来的
木版印制的《灶王》,描绘的却是
古籍记载中的传说:《淮南子?泛论》记载:“炎帝
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后祀于灶神。”
神农便是灶王的化身。
神农尝百草,发现五谷,对百姓来说功德无量,人们自然而然地要纪念他。在“灶王”顶上印上指导农家生产的
二十四节气图,不仅迎合了人们的特有文化心理,又增加了《灶王》对乡民们的吸引力。高密年画中的财神还有《文财神》与《武财神》之分。
画师们
印制的“文财神”据说是商朝比干丞相的化身,“武财神”是关公爷的化身。这两个人物共同的鲜明特点就是“忠”:比干丞相为保社稷,忠心直谏纣王而被杀;关公爷身在曹营心在汉,就是上马金、下马银、美女如云也不为所动,忠心保汉室
宗亲、结义兄长刘玄德。要是能请到这两位“忠”心耿耿的财神来保佑,能不发财吗?你看,文武财神的全副对联就写得明白极了:兴家立业财源主,治国安邦福禄神。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挂上一张漂亮的《文财神》或《武财神》,烧香化纸,跪拜乞求,虔诚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