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提到的思想家和
宗教心理学者对于
宗教感情和
宗教信仰活动所做的心理分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
宗教经验”问题是有启发意义的。它告诉我们,人对于神的种种
宗教感情或
宗教经验不过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活动。不是真有什么客观存在的神圣对象引起我们对他的体验和感情反应。而是我们关于神的心理幻影对象化而变成了
宗教信仰的神圣对象。事实上,许多
世俗事物和自然对象都可在人们心中引起类似
宗教感情之类的体验。在封建社会,专制君主的威严,
王公贵族的气派,可以轻易地在小民百姓心中引起敬畏感;巨大的自然力量在尚未认识其自然原因的人们心中常常不由自主地产生神妙莫测的惊异感。许多纯
世俗性的社会观念、道德信念和政治信条都可在人们心中产生类似于
宗教感情的神圣感和庄严感。读
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我们会对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献身精神肃然起敬;诵岳飞的《
满江红》,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与岳飞一样的“怒发冲冠”的爱国热忱;听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
诗句,热血之士常常油然而生起慷慨赴死的浩然正气;有道德良心的人会因往昔所犯的道德过失而不断受到良心的谴责,常有无地自容的羞愧感,记起过去的错误甚至比犯错误的当时更觉难堪和难受。这一切心理学上的事实,充分证明人的许多强烈的精神体验和感情反应并不一定有相应的客观对象,常常是由主观的观念、信念和意见本身激发起来的。这种情况在
宗教生活中更其明显而且通常。
善男信女并不是因为见到了神的显示才信仰和崇拜神,而是传统的
宗教观念和
宗教本身的宣传才使他们培育起对神的信仰和感情。我国的
善男信女谁也没有亲眼见到过真正的观世音,但对观世音的信与爱的强烈感情,却
世世代代保存于他们的心中,引起许多有关观世音显灵托梦之类
宗教体验和
宗教幻想。基督徒并不是先有了
耶稣的体验才信仰
耶稣和
基督教,而总是无从传统的
宗教中接受了关于
耶稣和
基督教的信仰,然后其中一些人才宣称他有所谓关于
耶稣的神秘体验。净土宗更声称如
信徒经常念
阿弥陀佛,佛将亲来迎往西天净土。有关此种神秘体验的记载,
佛教书中很多。但这种
宗教体验不过是长期信仰而造成的心理幻象。唐僧怀感的《释净土群疑论》在为净土宗作辩护的时候、也不能不承认;实际上并没有佛从西方来此授手相迎,也没有佛引彼众生往生净土。但因为众生念佛,与佛有缘,自心变现
阿弥陀佛来迎
信徒。这就是说,所谓
信徒的
宗教体验不过是自心变现,是主观的心理幻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