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人是我国最早耕作水稻的民族。从江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故
侗族刺绣纹样的产生,与农耕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比如,制作
棉布,
棉布的产生必须有充分的种植业,才能进行
棉花的种、纺、织,形成
棉布。亮布的制作是一种手工艺,需要较高的工艺制作水平。试想如果她们没有参加社会劳动,就不可能会发现
蓝靛草可以染布的神奇特性;没有她们参加农耕劳动,就没有
刺绣纹样中精美生动的
花草鸟兽。从江
侗族服饰
纹样丰富,却没有等级之分,只有老少之别、区域之异,这同样与农耕经济有关。据考证,
侗族在新石器时代就进入农耕社会,直至唐朝初期才进入阶级社会。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大家共同劳动,从事农耕,种植
稻谷,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上下级之分,贵贱之别。长期的原始农耕经济,又很少受到外来的影响,使人们形成了平等共处的思想意识。故
侗族刺绣纹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侗族农耕经济特点和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格罗塞指出:“在原始民族间,没有区分地位和阶级的服装,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地位阶级之别”。即使后来进入阶级社会,但受这一传统思想的影响,
侗族刺绣纹也基本没有地位之别,没有形成区别等级的标准。农耕社会中,男子主要从事技术复杂的重体力劳动,运动量大,活动范围广,与此相适应,日常服饰比较简单,并没有过多的
刺绣纹样,这样不仅利用劳动同时也适合经常换洗,比较耐穿。而妇女主要以家务或较轻的田间事务为主,这使得她们对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有着更多的热爱,所以她们把自己看到的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高度抽象后,通过自己独到的理解感悟,用灵巧的双手通过
挑花、
刺绣和纺织等工艺技术,制作出了精美的服饰和
侗锦。有许多
侗族刺绣纹样图案,尤其是妇女服饰及重大节庆时男子穿着“芦笙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
桂花纹、
梅花纹、浮萍花纹等
植物纹样,这也与农耕经济有关。
植物纹样是耕种
植物的反映。格罗塞指出:“从
动物装饰变迁到
植物装饰,实在是文化史上一种重要进步的象征一就是从
狩猎变迁到农耕的象征”。
侗族服饰较少有反映
狩猎经济的
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
龙纹、田螺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
动物纹样。这些
纹样特点,其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稻耕文化主题。此外,从江
侗族刺绣品上还有大量的抽象
几何纹样,如三角纹、
菱形纹、
八角纹、
方格纹、齿形纹、螺旋纹、
圆圈纹、
点纹等,这些
纹样的出现,也涉及到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在
刺绣纹样上的抽象化反映。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
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
陶器、
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
植物纹样和抽象的
几何纹样。这些地区就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
侗族自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