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玉的家住在伊昭路。车停在门口,大门上挂着联合国援助少数民族综合扶贫项目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示范点的牌子,十分醒目。穿过五六米的过道,一个干净、充满生活气息的小院就跃入我们眼帘。杨秀玉家中的院落结构很特殊。进门是一个小院,小院南侧还有一个很大的菜园,里面种满了各种蔬菜。主屋面南背北,西面有一座半地下的单独厨房,南面正对主屋的东侧有一间陈放杂物的房间,房间的西侧搭建了一个棚,夏天可以乘凉,棚下的东南角有一灶头,上面烧着的一壶水正在鸣着笛。在主屋前靠东的地方有一个小的花池,花池的上方搭建着葡萄架。就在我们打量小院的同时,杨秀玉从主屋出来了。初见杨秀玉给我们的感觉是朴实、利落。她身穿
红色的锡伯族
绣花服饰,年过50的她看起来很年轻,脸上时刻都洋溢着笑容,与我们见面也没有初见的生疏感。为了让我们对锡伯族的文化历史有个全面的了解,杨秀玉将当地一位颇有名望的锡伯族老人请到家中,解答我们的疑问。何金红是杨秀玉的朋友,听说我们今天来采访,大早就赶了30多公里的路来到杨秀玉的家。何金红不太爱说话,显得很拘谨,问什么也总是笑着不回答,很腼腆。我们说明了来意后,喝着茶、聊着天,访谈很轻松。杨秀玉面对镜头从紧张到逐渐放松,同我们谈她的生活,谈
刺绣,谈创业。杨秀玉的家中只有小儿子在,询问之下得知
丈夫和其他的孩子都去上班了。小儿子看起来非常帅气,从走路的姿势可以看出是学过
舞蹈的。小伙儿也挺腼腆,不爱说话,看见我们来了之后,只是打了几个照面,就直接钻进里屋,再没有出来。但是从母子俩的神态中可以看出杨秀玉对儿子的宠爱。当我们谈到
刺绣时,杨秀玉很激动,比起之前所聊话题的平静心态,此时显得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连带着笔者也是随之精神一振。她告诉笔者,
刺绣是个简单的活,也是个复杂的活,就看你怎么去看了。说到简单是因为它看起来工具简单,一针一线一绣绷,好像挺简单,其实里面的道道有很多。她说:“我们锡伯族的妇女大
都会绣花,很多人都绣得非常好。只是我姥姥、妈妈也绣得好,这些政府在评选(传承人)的时候也会考虑。这些都是政府的事情,我就绣我的。”“别看这小小的绣绷,我想什么就绣什么,
蝴蝶呀,花呀草呀,胖娃娃呀什么的,想绣什么就绣什么,就是开心。”在采访中我们了解到,何金红是杨秀玉很要好的朋友,一直都很喜欢
刺绣,但是直到2007年联合国扶贫项目启动以后才开始学习
刺绣。何金红说:“以前也在家中绣一些小玩意,但是都是绣着玩,直到参加完培训班之后,才开始逐渐将
刺绣作为职业。”她主要是给鞋子
绣花,
平时一有时间两人就坐在一起交流、研究
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