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受到母亲的影响,十一二岁,杨秀玉就跟着母亲开始学习
刺绣了。与同龄人相比,杨秀玉总是学得特别快,绣得也特别好。高中毕业以后为了养家,杨秀玉一度放弃了
刺绣,专心制作服装。直到1998年,婚后两年的杨秀玉将
刺绣用于服装上,专心制作锡伯族精品
刺绣服饰。刚开张的时候,为了打开销路,杨秀玉跑遍了
政府部门、各大宾馆
推销自己的作品。由于杨秀玉的
刺绣制品手艺精湛,而且诚实守信,逐渐被当地人认可,闯出了自己的名声。2006年,通过
长时间的摸索研究,杨秀玉开发出许多新的产品,如手工
刺绣的挎包、
手提包、精品拖鞋、墙上挂件等绣品,这些都是锡伯族传统
刺绣中没有的。随着新产品的开发,
生意也越做越好,在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情况下,杨秀玉开始在家正式招收学徒。当时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吸引外来游客,快速完成一些商家的订货,
刺绣作坊一般都是采用
机绣,手工
刺绣产品较少。2007年,杨秀玉着重精品服装
刺绣。由于人手不够,专门找了四五个人做服装,还在伊宁市专门高薪聘请了一个手艺好的
裁剪师傅帮忙,扩大了知名度。到了2008年8月,
刺绣作坊的人数就有20余人,仅2008年上半年就接到了3万元的订单。随着2010年6月杨秀玉被评选为自治区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锡伯族、
回族)代表性传承人,她的
生意是越做越好。到了2011年,联合国援助“501项目”在察布查尔县实施已有四五年时间,在这期间给锡伯族手工
刺绣艺人提供了良好的致富机会,许多农村妇女都加入了
刺绣行业。四五年中,杨秀玉的
徒弟已经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如今她们大都已经自立门户,成了独当一面的
刺绣能手,并且依靠
刺绣发家致富了。这时候的
刺绣作坊,虽然还有20余名员工,但真正在
刺绣作坊中工作的员工却不到10人,其他人都是在自己家里边
绣花边照顾家。当时,
刺绣作坊里的员工每个月都能靠
刺绣有1500元左右的收入。纳达齐牛录乡的扎李萍就是
刺绣作坊的一名员工。她到了
刺绣作坊后学得非常认真,由于家庭困难,没钱买
绣花机。有过同样生活经历的杨秀玉,为了让她能够多挣钱,给她买了一台
绣花机,并在自己家中专门给扎李萍传授
刺绣技艺。之后,扎李萍凭借着精湛的
刺绣手艺,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盖起了新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扎李萍说:“我从小喜欢
刺绣,从2004年开始跟着杨秀玉
师傅学习
刺绣技术,在杨秀玉
师傅的精心指导下,已经学了不少的
技艺,我现在也有了一个自己的作坊,还有好几个
徒弟,我想把杨秀玉
师傅教给我的技术一代一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