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最为
表现和谐的有两种题材,一是“
和合二仙”,二是“
一团和气”,都是出现于宋代前后。“
一团和气”的
成语出自
朱熹《伊洛渊源录》卷三引《上蔡语录》说:“明道(
程颢)终日坐,如泥塑人,然接人浑是
一团和气……”后来将此形容和蔼可亲,待人和气。不知为什么,人们在使用这个
成语时,语气中带有不讲原则、好好先生的贬义,这是在原文中没有的。有人说是在明朝的宫廷中,大臣之间借此讽刺那种毕恭毕敬、毫无
气节的人,不知确否。更早的还有一则“虎溪三笑”的故事。相传庐山
东林寺主持慧远,送客未曾过虎溪。诗人
陶渊明与
道士陆修静同访,三人谈得非常
投机,语道契合,相送时不觉过溪,连山上的老虎也感到惊奇,吼叫起来,三人相与大笑。这个故事启发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元明以来有不少论说。《
南村辍耕录》就列有“三教一源图'并说:“释如
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
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其可一日阙哉。”
嵩山少林寺有一座明代的《混元三教九流图》碑,有图有赞,图为三教之首画成一人团坐,手持九流之图;赞为“
佛教见性,
道教保命,
儒教明伦,纲常是正。……为善殊途,咸归于治。……要在圆融,一以贯之。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明代,画这种
漫画式的、将三人画为一人的图画很多,有的印在书上。一本《太和图》的
扉页画上还画有条幅,明确写着:“
一团和气现三身,本性原来共一真;众生休别分三教,一体同看即一人。”据说带头这样做的是明朝的成化皇帝
朱见深。他善绘画,而且画的就是“虎溪三笑”的三人合一,并且在题记中指出:“伟哉!达人遐观高视,谈笑有仪,俯仰不愧,合三人以为一,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