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
动物崇拜,主要是一些常与人们生活有密切联系的
动物。如前所述,
瑶族是个以农为本的民族,因为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尊崇为神灵而加以崇拜。
广西百色一带的山子瑶崇拜牛神,每年正月十五给
祖宗烧香时,也要给牛栏烧香。每年
夏历六月初六,各户都要举行“赎牛魂”仪式。当地习俗认为,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鞭打耕牛,或让其受苦受累,或夜宿荒山,虫咬雨淋,易使耕牛丢失魂魄。故六月初六
下午牛归栏后,各家各户便于牛栏前烧香,供猪肉、酒、米、秧苗、剑、子等,请师公念献牛魂经祭神。祭毕,将秧苗挂于栏中最老的那头牛的
牛角上,以示将失落于荒野的牛魂赎归牛身。贵州荔波努侯瑶,牛犊满月后,户主要在牛栏前为牛犊办“满月酒”,致颂词;农忙过后要为牛举行“解耙祭”;男子
上衣颈部要加衬一块象征牛肩部隆起的四方托颈,
上衣两侧的襟角上,要特意用线
缝制成微微翘起的
牛头角形状,在
衣袖、襟沿、
腰带和
手套上要绣上
牛角状花纹图案,以示对牛的崇拜及显示男子的阳刚之美。大多数地区的
瑶族都以
夏历四月初八为牛的生日,俗称“牛王节”。节日期间停止役使耕牛,到牛栏前祭牛,给牛喂鸡蛋、饭、汤等精食。在“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
动物是有
灵魂的,所以,每杀死一个活生生的
动物,都怕遭到
动物灵魂的报复和作祟。为免除灾祸,就用祈祷和献供物等方法来向被杀的
动物谢罪。过去,
广西都安等地的布努瑶宰牛前3天,要在牛栏旁祭牛魂;宰牛时,要先给牛喂
饲料,如不照此办理,此后养牛不活,或不长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