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之所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一方面由于它构成特定形式,
表现了一定的内容,或在人的想象中赋予它特定的象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它同人的生理、心理运动规律相吻合,被人所发现、接受,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和
创造力,使人从特定的线条及其组合上获得了
美感。”自古以来我国对于线条的运用非常注重,在以往的绘画体系中突出书画同源的重要性,强调
笔墨心运的处理效果,所以在
水墨画中线条逐渐演变为人们精神和
灵魂的寄托。“骨法用笔”不仅突显了用线的意义,而且也是判断线条优势与不足的重要标准。传统绘画线条中最有
典型代表性的当属北齐的“曹衣出水”,其基本特征为体稠叠且衣服相对紧窄,同时也有唐代的“吴带当风”,其基本特征为势圆转且服饰飘举。民间
木版年画承袭了传统绘画讲究用线的理念,将线条视作筋骨,同时利用颜色来进行填充,也就是在线条的框架上实现以色为肉的效果,所以线条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举足轻重。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一般先于纸上画好线稿,再将其翻印在
木版上开始下刀刻制,对刻线的要求非常严格。年画艺人在绘制过程中运用了
经典的白描手法——双勾
铁线来实现其想要的画面效果,之后通过
雕刻工艺进行
创作,确保其中的刀味、木味和线条实现良好的统筹,人物造型与
表现方式相统一,构成了蕴藏独特
风格的画面形象。年画艺人以刀代笔,但在用刀的过程中谨慎、细腻,保留了
毛笔痕迹的遒劲和顺畅。“从宏观的角度讲,它要求
画家用线与
情感表达一致,要求线条赋予所描绘对象性格特征及内在的实质。”详细而言,依托于线条的起、行、收、虚、实等细节的微妙变化,从而表达春蚕吐丝的绵柔、行云流水的顺畅等难以言表的
质感。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所勾勒的线条,既有细若游丝的线条,又有粗犷豪迈的线条,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变化。线稿的用途在于搭建整体的画面布局样式,
戏曲图像中线条的粗细会面临
木版材料的限制,如果想
雕刻细线则需要采用极为细腻的枣木、桃木、梨木等果树
木材,方可以实现更加细致和挺括的塑造,以避免塌陷干扰最终的画面效果。勾勒的线条展现了年画艺人饱满的
情感,在线条的粗细、曲直、转折以及虚实等方面都需要有着足够的严谨性,同时也要求满足徒刀立线的
技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