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这门艺术与
书法、绘画息息相通,有异曲同工之妙。早在《
考工记》里就记录了“
画绩之事”,贾公彦《疏》里面解释道:“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
共职。”它的大致意思是说
画画和
刺绣有着共同的性质。学过绘画的人都知道,画
素描的时候,人们不讲你画得有多么酷似
模特本身,老师首先看的是你是否抓住了对象的“神”。目前我们所看到的
京绣作品,即使是最精彩的绣品,看似惟妙惟肖,实则了无生气,几乎也无法从中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神韵。对于
京绣而言,我们从传世的
龙袍、
蟒袍中可见一斑,即使是
京绣发展到民国时期,
京绣行业还有“
大纰匠”“
小纰匠”之分,对于
刺绣的
针法以及图案的内容都还有严格的规定,从传世实物上来看,这一时期的
京绣绣制的精美程度丝毫未减。时至今日,情况大为改变。过去绣制皇帝
龙袍的
金线中含金比例都非常高,而现在含金5%的
金线要500多元一斤,不同颜色的
绣线也要两三钱元一斤,专门
刺绣用的
库缎也不好找。采用普通
布料、
绣线做成的绣品一看成色就不对。如果不用这种材料,绣出来的感觉就不是
京绣的味道了。更别说
京绣的纹样也发生变化,
京绣的整个感觉就都不对了。“在历史上,民间文化一直被漠视甚至蔑视之中。当全球化迫使人们需要它担当自身个性化的标志时,市场一眼相中它的商业价值。于是,民间文化被重新打造,包装上市。市场根本不管民间文化的历史真实性及其内涵,只需要它表面的特色,愈强烈、刺激、吸引人愈好。”今天看来,
京绣的绣品质量在不断下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这种变味的直接后果就是
京绣个性特色所面临的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