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陶伦士、
胡鉴民所记载,在十月一日“
过年”的是汶川与理县东部的“
羌民”。事实上,根据我的采访及相关文献,所谓羌历年在这些地区原称作“
牛王会”,或与汉人年节的“冬至”相混,因此也称作“过小年”。“
牛王会”或拜牛王菩萨的习俗,在各地有不同的举行时间,有不同的仪式,甚至有不同的节庆意义。在农业较重的汶川和理县东部地区,这相当于一种答谢神恩(
还愿)的秋收节。然而在茂县西路牧业远较汶、理地区为重的赤不苏,只有养牛羊较多的家庭祭牛王菩萨。也就是说,愈往北路与西路去,“
牛王会”的节日意义就愈淡化,或根本没有。无论是冬至过小年,或是
牛王会,显然都是与汉人民间信仰相关的习俗,它们的流行也与土著汉化程度相对应。陶伦士曾在其著作中提醒读者,勿受汉化土著误导而将
羌民年节认作是汉人的“
牛王会”。这显示,他也曾听到当地民众说,十月初一是“
牛王会”。无论如何,他与
胡鉴民心目中都认定有一纯粹的羌族文化,因此将十月初一这日视为
羌民最重要的节日,并排除其与汉人习俗“
牛王会”的关联。事实上,无论在20世纪上半叶或是今日,在所有当前羌族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便是“过大年”——与汉族一样的过阴历年。
过年时,吃年夜饭、祭祖、舞龙舞狮等等,也与汉族大体相同。更重要的是,在“羌语”中根本没有“月分”与“年”的概念,自然也没有所谓的“羌历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