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
知识分子与外来者除了深入
村寨观看羌族文化展示(同时也转变了当地展示场域的意义)之外,他们也在各城镇、都市中
创造其它的羌族服饰展示场域,并
创造、吸引不同的观众。自一九八九年以来,每年举办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中各种表演与竞赛便是一个例子。阿坝州的羌族
知识分子与地方领导干部积极推动羌历年活动,其动机一方面是以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演出活动吸引
观光客,以带动地方观光事业;一方面是借办活动来展示羌族文化,吸引各地羌族
村寨与城镇民众共聚,以凝聚羌族认同。但是,如前所言,在「民族化」之前
村寨与各沟中人群形成一个个孤立的认同群体。在他们认识到「大家都是羌族」之后,原来以「寨」、「村」与「沟」为人群单位的认同与彼此的区分仍然存在,只是这些族群认同与区分被不同层次的行政区人群概念修饰或涵括。因此,「羌历年」活动提供羌族各次群体间——县与县之间、区与区之间的羌族——相互摹仿与竞争的舞台。在展示中如何在服饰上造成最大的视觉效果以突显本地传统,并让别人的展示失色,这样的动机造成各羌族次群体间的竞争;在此展示竞争中,一方面某些服饰特色得到统一,另方面由于各地域间竞相展示特色,妇女服饰便愈来愈
色泽鲜艳、图案复杂而造型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