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学者研究
蒙古学侧重于语言学、历史和文学。他们主要利用以下几个方面的
史料:第一类
蒙古史专著。一、拉施特主编的《史集》(1310—1311年完成)。拉施特是
蒙古伊儿汗国的御医,合赞汗时曾任
宰相。1310年,合赞汗命令他主持撰写一部
蒙古史。他按合赞汗的旨令组织
蒙古孛罗
丞相等人撰写
蒙古史。除利用汗斡耳朵金柜里保存的《阿拉坦•贴布特儿》(金册)外,又进行调查访问。《史集》的
史料是可信的。二、《世界征服者史》,作者志费尼,波斯人。1252年随其父亲撒希卜底万(窝阔台汗任命的呼罗珊地区财政部长),入朝觐见蒙哥汗。1252年5月至1253年9月居住哈剌和林。1259年任报达(今
巴格达)
总督,管理
阿拉伯哈里发(黑衣大食国)管辖的地区。他撰写此书,始于1252年,1259年结束。志费尼的很多材料,是他在旅途中所搜集到的,其中包括社会上流传的传说。对
成吉思汗的军事活动记载尤为详细。三、《伊儿汗
史记》,作者瓦萨甫,波斯人。内容包括1257—1327的
蒙古史,是《世界征服者史》的续编。四、《突厥世系考》,作者阿卜尔嘎齐(1605—1664),系
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后裔,是花剌子模汗。该书的前半部主要参考拉施特的《史集》,后半部根据世所难得的公文书牍而成。用
土耳其文写。志费尼、拉施特、阿卜尔嘎齐的书,是西方
蒙古学之三大源泉。第二类,是
游记。主要有三个:一、谱兰诺•迦尔宾的《
蒙古史》。作者奉罗马教皇和法国国王之旨令出使
蒙古,于1246年到达
蒙古首都哈剌和林。《
蒙古史》是作者向罗马教皇汇报的有关
蒙古的生活、政治、军事
情报。二、卢不鲁克的《
东游记》。作者奉法国国王之旨令,出使
蒙古,1254年到达哈剌和林。他曾觐见
蒙古的蒙哥汗,在
蒙古住了一年多时间。回国后撰写该书。书中对
蒙古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报道。三、《马可波罗
游记》。作者马可波罗是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的儿子,1271年来到
蒙古,在
中国居住17年。曾任元朝枢密院副史,代表元朝出使
印度等国。回国后正遇威尼斯与热内亚之战,他被征兵入伍,在战场被热内亚所俘入狱,狱中口述在
中国的所见所闻,由同一监号的人记录。第三类,是
蒙古文
史料。
蒙古文
史料,是东、西方学者研究
蒙古学的主要
史料来源之一。自18世纪末叶开始,
欧洲学者开始搜集
蒙古文
史料。1778—1790年,
德国人芬雅施收集
蒙古文抄本33部,1823年茨维克从卡尔梅克收集70部托忒文抄本。这103部
蒙古文抄本,是
德国人最早收藏的
蒙古文抄本。18世纪后半叶开始,
俄国人也开始收集、翻译
蒙古文抄本。1776年,帕拉斯德把《
蒙古•卫拉特法典》译成俄文。
日本学者收集、翻译、研究
蒙古文
史料,开始于本世纪初。那珂通世(1851—1908)是
日本蒙古学的初创人。他从1901年开始《
蒙古秘史》的研究工作,1907年完成了翻译,1908年出版《
蒙古秘史》的日译注释本《
成吉思汗实录》。截止目前,
蒙古的主要
经典作品都被译成英、俄、法、德、日、
匈牙利等多种文字。第四类,是调查材料。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外国组织旅行团、考古队、调查团和派遣
传教士来
蒙古地方进行实地检查,收集了大量的考古、历史、语言、文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经济、政治、军事等诸方面的材料。最早到
蒙古地区进行实地考察的是
俄国。从19世纪50年代到本世纪初,共进行33次实地考察。帕列瓦尔斯基的《
蒙古和唐古特》(1875—1876年出版)、波斯德涅也夫的《
蒙古和
蒙古人》等书都是经实地考察写成的
蒙古学
巨著。田清波的《鄂尔多斯方言辞典》,是研究
蒙古语的
名著。法国
传教士古伯察的《鞑靼
西藏旅行记》(1851年出版)是当时
蒙古情况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