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苏州桃花坞
木版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
喜庆之作,如《万宝祥瑞》、《天赐金钱》等外,还出现了一些宣传孝悌仁义和美人娃之类的印绘品。如《友悌重天伦》、《孝悌皆天性》、《孝义一门旌图》等图。辑是由于国内战争平息,人民希望社会安定,同时清朝康熙皇帝颁布了《教民榜》,要人民孝顺父母,和睦邻里,各安生理等六条“
圣谕”。因而苏州
吕君翰等
画店印刻了一批反映当时具有社会道德教育的作品。此外,清初因战争破坏的农村经济,到了
雍正年间(1723—1735)已渐恢复,且向繁荣境地发展,尤其是江南苏州一带,已是繁华甲天下的局面。以反映
市井生活的苏州桃花坞年画中,大量出现了描绘苏州景物的现实生活之佳制,例如雍正十二年(1734)
刻印的《
姑苏阊门图》、《
三百六十行图》,乾隆五年(1740)
印制的《
姑苏万年桥图》等。图中不仅真实地
刻画了清初苏州阊门外“
茶室”、“粮食店”、“京苏杂货”、“杭粉朱膘颜料行”、“三鲜鸡汁大面”、“顾二房”等各种商家作坊和踩绳弄棒演杂技者,以及运河上舟楫相接,
万年桥上官民往来如梭之景象,可供研究当时社会经济实况和
民俗者参考。再从这些作品皆用整幅粉帘纸(约纵108,横56厘米)
刷印和
刻工细腻入微的技艺来看,这样巨幅的苏州桃花坞
木版午画,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也是世界
版画发展史上一大奇观。至于一些仕女娃娃,小说故事,如《全本西厢记图》、《
妙龄爱莲图》、《陶朱致富图》等,也都是
刻绘有精细的楼台殿阁、池水
园林,也是
尺幅较大有情节性的珍品。在
表现形式方面,这一时期的作品因受西方
美术影响,画面上曾出现了以“排线”
雕刻表达水上
光影和明暗法以及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代表了早期苏州桃花坞年画中艺术特色,以后则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