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义的是,羌族妇女服饰的地域性差异也的确让她们「走不远」。有些五十岁以上的妇女一生中没有出过
村寨,或没有出过本
村寨所在的沟;部分人最远也只到过茂县或汶川。她们的理由是,「每天都有活要做」;另一个理由便是,「因为穿的不一样,出去没有多远就到别人的地方了」。相反的,当今羌族男人,即使是在
村寨中,穿的却是常见的中国西南乡间常见的男子衣物。不但看不出各地域羌族之别,也看不出与汉族农民有任何差别。至于为何如此,一位羌族男性报告人对我说得非常明白:「因为男人经常出去做活路,穿得中性些比较方便。」相反的,因为女人不用出远门,所以他们认为女人必须穿「
地道的」本地传统服饰。事实上,在此社会中「女人必须穿
地道的本地传统服饰」这样的社会规范,也规范了女人的活动范围。同样的情形也
表现在语言上。男人们认为,男人说话灵活些、词汇丰富些,而且
汉话说得很好;女人的话死板,
汉话说不好。受过语言调查训练的羌族
知识分子告诉我,所谓男人的话词汇丰富是因为用了许多邻近羌、
藏语或
汉语借词,事实上女人说的话还比较「传统」些。因此,「谁应穿本民族服饰」,
表现男、女性别区分,以及城镇居民与
村寨居民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