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织锦历史较长,古代颇有名声。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青铜贮贝器上就雕铸有当时人们纺织的场面。据原发掘
报告称:此贮贝器作铜鼓形,唯体积太小,有底有盖。盖上铸2.5厘米至6厘米小铜人18个。此18人中又个别
男性,余为女性,其中纺织者共五人,其中一人
捻线,四人用
踞织机织布。
捻线者身侧挂一布袋,袋内有物,当属麻棉之类,织者四人均踞坐,低头专心
织造,从
图像上看又
提综、
打纬、
引纬等动作。同时据该贮贝器中图象考证:“人物应是唐代之金齿、黑齿等部落之
祖先,亦即
傣族之先民。”另外,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器盖上也雕铸有纺织的场面,其盖上共雕了10人组成的纺织场面,正中一人
鎏金,双手抚于膝前,高坐在一个鼓形座上,一人手捧食盒跪其左侧,另一人执伞跪其后方,还有一人跪其前方,周围有二人低头绕线,四人低头用
踞织机织布。《
后汉书》中关于“掸国”的记载中描述到由于与汉皇朝友好往来,掸国很早便接受了
中原文化的影响,根据《
史记》及前、后《
汉书》所载,当时滇已发展到“有盐池田渝之饶,金银畜产之富”;哀牢则“称邑
王者七十”“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彩文,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掸的发展水平显然不低于二者。特别是,东汉永平十二年所置永昌郡八县中,哀牢所主要分布的地区在今保山、腾冲、龙陵一带,这一区域内外,渗透着掸与身毒之民的身份,因而,哀牢社会发展的本身便有着掸的贡献。可见,
傣族早在西汉时期可能是用原始的
踞织机织布,在
云南各族社会经济发展中掸即
傣族及哀牢均处于先进行列。
傣族到了唐代,按向达《蛮书注解》云:“沙罗笼义为衣服也。”是与当代
傣族妇女的
披肩同类,上织有五彩的图案,也就是
傣锦织品了。《蛮书》卷七中说:“自银生城、开南城、寻传、祁鲜以西、蕃蛮种并不养茧,唯收娑罗树子,破其壳,中白如絮,纫为丝,纺为方福,栽之为笼段,男子妇人通服之。”银生城、开南城、寻传、祁鲜皆为
傣族古地名,蕃蛮种是
傣族古代的他称,娑罗树即为
木棉树。
傣族先民用
木棉花织成的“娑罗笼段”远在汉代便扬名中外。这些具有高度艺术的手工艺品,世代传袭,极大的丰富了
傣族的物质文化生活。宋元时期,金齿百夷居住在滇南今元江、思茅、
西双版纳一带的
傣族擅长于种桑,一年四季养蚕,他们以丝
织锦,质地细软,色泽光润,产量多而极受欢迎,非但官贵和有钱人爱穿以锦
镶边的衣服和锦缝的衣服,而且普通民妇也穿得起有
锦文的衣裳,干崖今盈江产的丝质
五色土锦还成为献给朝廷的贡品。明代,
傣族织锦的“
兜罗锦”远近皆知。“
兜罗”即今傣话“吨留”
木棉的音转,
兜罗锦即
木棉锦。由此可见古时
傣锦的种类较多。
近现代,
西双版纳、
德宏、保山等地区是
傣锦的主要产地。乡村、集镇民间擅长
织锦的人较多,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女性多数是在从事农业生产之余进行纺织。农闲、雨季不出工时和平日
晚上是她们
织锦的最好时间。所织成品多数自用,少数作商品交换出售。在少数经济状况较好,商品交换活跃的地方,
织锦能手的产品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景象,因而在几十年前,
德宏、
西双版纳、腾冲等地已有少量以
织锦为基本生活内容的类似“
专业户”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保持着浓厚的
傣族传统的味道,同时在质地、
色彩、花纹等方面明显
表现出与众不同,其独特的
创造代表着
傣锦艺术的高水准和别具一格的个性,异常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