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
织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源于先民巴人时期的
纺织业。先民巴人善于纺织,纺织出的桑蚕,麻等成为贡品。秦汉时期,
土家族地区的
纺织业有所发展,称它为“凡布”。土家先民以布交纳赋税。《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秦昭襄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汉兴,改为武陵(郡),岁令大人输布一匹,小口二丈,是谓“賨布”这种賨布是以葛麻为主的
纤维,是“賨人”与武陵土著居民融合后,将巴国相对先进的
织造技术结合
土家族先民的原始
织造而形成的一种
织物。《
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西兰卡普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
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又据《
汉书》载,周代中原与西北交换纺织品,学会了“以毳毛织罽”的技术,并较为盛行。这是一种以
纬纱起花的
织造,它和当时一般
织造的
经纱起花又有所不同。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賨人是巴人的一支,封建王朝令賨人以“賨布”纳赋税。作为赋税进贡的“賨布”就是后来的“兰(蘭)干细布”。
唐宋时期,
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增多,
土家族地区的
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当时
土家族的“布”,被汉人称为“溪布”、“峒布”或“峒锦”。据《隋书》记载:“诸蛮多以
斑布为饰”。元,明,清土司统治时期,
湖南,
湖北土家先民用丝
棉织峒锦,峒被,峒巾,
色彩斑斓,“作鹤,凤,花鸟之状”。
四川秀山、
酉阳,黔江以麻织“
斑布”为衣。
土家族西兰卡普的
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
土家族姑娘,从小便随其母亲,
姐姐操习
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
编织的西兰卡普作陪嫁品,以及婚后生小孩摇篮里的小儿被面、盖裙、背袋等物,都得姑娘亲手
编织。以棉纱为经,以
五彩丝线,棉线为纬,敲打、锈织。图案多达200多种。现在,西兰卡普工艺进一步发挥,西兰卡普被称作“土锦”、“
花布”等,且大量用于服饰,逐渐形成独特的
织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