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式以贵州省施秉县大桥乡为标本点。该式服装主要分布在施秉县境内及与黄平县交界的凯里、台江、福泉等县(市)的部分乡(镇)。头饰,
女孩长到七八岁时开始剪发,剪发的方式是剪去头上周围的头发,留头顶鸭蛋大的头发,到十五六岁时便蓄长发。姑娘绾髻,戴平顶多褶花帽,耳旁留鬓发。热天外包正
方形对折成三角形
手巾;冷天,外缠正
方形对折成三角形
毛线方巾。
帽子:
圆形,顶部有褶,周边都有绣饰装点,绣纹是简单的
几何图案,第一排一般是红、黄、绿、白四种色为主的实心点,第二排与第四排是
纹饰相同的钩形纹,第三排钩形
纹饰与其他排基本相同,但
构图更为复杂,图案更清晰、圆且硬,不易变形,呈紫
红色。在戴
帽子的时候,要将头发全部放入帽内。已婚妇女便把平顶多褶花帽摘掉,改装为
包头帕。
包头帕,即用若干块2-5寸大小不一、颜色相配、有层次的
布料,按从后向前交叉折叠的样式,一层叠一层,叠时露两毫米左右的底层布,包于头部,用一块80厘米长的染成紫
青色的亮布巾
对角折叠包在最外一层,包好后约有十厘米高。头顶后半部还有一块两寸宽5寸长,里面硬纸板固定型,外有包着有层次的,与
包头帕颜色相一致的
半圆形布,前半段露出一蓬梳理整齐的头发,耳旁留有整齐的鬓发,木梳插于发间。银簪一端露于发外右耳头顶上部,作固定头帕和装饰用。
包头帕同样也要用一张
手巾或细
毛线织成的四
方巾折成三角形包在表层。上装为交襟中长招衣,面料为棕
红色亮布或绸面,
款式为无扣左右斜,
前襟较长于后摆粗布挂里。
衣领后倾且低,中袖,
袖口宽大而短,穿时袖至肘部,
袖口向外折起,露出
宝石蓝底衬。便装用
天蓝色、
黑色布料,仅在衣肩
衣领有一小点用线简单
缝制条形和
波浪形单线相间装饰。盛装用自染成紫
金色的土亮布或绸缎为料。衣服前面的绣饰主要分布在
衣领、
前襟、两袖,衣服后面有绣饰。
衣袖的
绣花对称。姑娘和
少妇的
上衣衣背镶嵌繁多的
挑花或
刺绣图案
纹样,用青、红、黄、蓝、紫、绿等色丝线绣成四
方形的
花朵。
方形的左右各有三组对称的条形
挑花布接至腰身。
方形图案上面的后
衣领是横向三组
挑花,与
方形下摆的五组
挑花布形成对称。
衣领及胸襟为一组“蚕娘图”。两襟衣角缝上宽窄不同的各色
织花带,
织花带作系衣用,同时也有装饰作用。盛装时,另外单独系,上一手掌宽、图案美观、
色彩鲜艳
织花带,条件好的家庭,除
织花外再配上
银花带。下装为
百褶裙,裙由裙腰、
裙身和
裙边组成。裙腰青
黑色,周长约80厘米。
裙身布料长13-18米,宽50厘米,染成紫
红色。
裙边宽15-20厘米,以人形花纹、圆点花、浮萍花和鸟翅花
纹饰之,大小一样,粗与细的
蝴蝶相间。裙长至脚踝。
百褶裙,前后有两个
围腰,
棕色的绸锻面料。未婚
少女的
围腰和已婚的
围腰不同。未婚
少女的
围腰除一到两寸的边外,中间全是各种花色的
刺绣或
织锦;已婚的就比较简单,全是同色亮布,要越亮越好。
秋冬包紫
青色或
靛蓝色裹腿。绑腿由一丈四长,六寸宽的布,缠在小腿上,由脚踝关节到膝部的位置。数纱绣、
挑花是该式的主要工艺特色。主要图案有直条、
横条、实心圆点、钩形、
斜纹等,图案较简单。绣片图案有
蝴蝶、“游方”时男女青年手牵手(也被解释为三口之家),
老鼠和粮仓、花的图案等,
纹饰排列整齐、大小一致。主要使用
齐针进行
刺绣,排列整齐、均匀。绣时按照布的
纹理可分为指排、横排、斜排等线条。以布的
纹理作为标准,开始绣时要数好针眼,紧跟着的图案与第一个图案的针数相同,这样使所有的图案都整齐规则。黄平式的苗族服饰
色彩艳丽,
纹饰简单整齐,一般都是
几何纹饰。前后有
围腰,采用
染色工艺,
包头更为紧凑,简装轻便。
少女的盛装一般以
红色调为主,结婚后的妇女的服装色调逐渐变暗,成为以深色调为主的简装。到苗族姑娘出嫁时,走亲戚时或节日时,就穿最漂亮的服装(或盛装),戴银帽、银凤冠、银簪、银耳环、银项圈、穿银衣、银
手钏、银戒子、银铨、银
腰带等,黄平式为苗族银饰最多的种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