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多声部民歌分布于四川阿坝州松潘县、黑水县和茂县三县的交界之处,该地呈三角地带。岷江、黑水河、热雾河把该地区隔断在崇山峻岭之中,宛如孤。。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使得羌族多声部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了1000多年。从具体行政区域上来看,羌族多声部这种原生态的音乐形式主要存在于松潘县
小姓乡,因此,羌族多声部民歌又称“
小姓多声部民歌”。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羌族多声部流传至今仍保存原汁原味的独特风貌,有学者将其形容为“文化孤岛”。在这个“文化孤岛”内,羌族多声部民歌一直不为外人所知,曾有一些音乐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形式。1984年,松潘县文化馆郑三宝先生首次在
小姓乡采录了两首多声部羌族民歌,请四川省音乐家协会民歌专家任渝等人鉴定,得到了认同,并引起中国
音乐界的关注。1986年,中央音乐学院樊祖荫教授一行专程到松潘县
小姓乡大耳边寨考察,从而否定了19世纪80年代一些
音乐界人士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的说法(后来证实大部分
古羌后裔民族都保存有多声部民歌)。2006年,由泽旺仁青和格洛
扎西两位羌族小伙所组成的“毕曼组合”在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一举获得铜奖,羌族多声部因此引起了社会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