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画是
山西年画的另一主要体裁,其内容主要为
戏曲人物,有绘于纸上的,也有绘于绢纱上的。
春节时,北方有放灯、赏灯之习俗,元宵节时还有灯会,吸引民众前来观看。在
山西亦有七月十五中元节放河灯的风俗,灯会为期三天,届时亦会搭台唱戏,这一
黄河流域的古老风俗吸引了周边群众纷至沓来,观赏灯火,场面十分壮观。
山西在清代时就有以木、纱、
葫芦等物制作的灯盏,由此也为灯画在
山西的繁荣提供了载体。和拂尘纸一样,
山西的灯画也多注重
表现人物形象,几乎没有背景。颇具代表性的襄汾灯画就属此类。襄汾旧有“分巷赛灯”的习俗,其灯画在题材内容上以历史故事居多,形式上以晋剧演出样式为主,多为一出戏一幅图,只
刻画主要情节。襄汾灯画均为墨线,多采用铁线描、兰叶描等
工笔手法勾画角色的表情和身段,通过
戏曲要求的手、眼、身、步四要素来
表现人物特征和心理活动,如《三进士》中,椅子上所坐的常天保之妻因羞愧而不肯认身后站立的孙淑林为母,其一手托腮,呈扭捏不肯之神态,周子卿妻摇扇前来欲劝其认母等细节均描绘细腻,
刻画得恰到好处,整幅作品运笔工整,流畅生动,显示出民间
画工高超的
技艺水平。另有新绛地区的灯画均为
敷彩手绘,画面背景不拘泥于舞台程式,而是将人物设置于山石、亭台、窗扇、
帷幕等真山真水之中。在题材内容上多为当地常演的晋剧《火焰驹》《李存孝打虎》等,此种灯画多为
方形构图,形制颇似
北京地区的灯画,但不及
北京灯画绘制细腻,许是相互借鉴之成果。从如今可看到的灯画看,《三国演义》也是新绛灯画乐于描绘的内容,这是因为
关羽出生于晋南解州,当地人多用各种民间艺术形式赞颂这位汉末名将,其中涉及到
关羽英雄事迹的内容就有《夜读春秋》《刮骨疗伤》《斩颜良》等数种。
民国以后,新绛年画逐渐式微,抗日战争时期,汾河暴涨,淹没了新绛城关的
工商业地区,手工行业损失惨重,年画作坊只剩二十余家。
日本人进军
山西后,新绛的年画作坊、店铺
大都停业,县城外永宁堡的景记、天福成等字号仍在维系,但只印刷一些新年祈福保平安的神像,
戏曲题材的年画最终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