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进步文艺家对大众文化的重视和革命形势的需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关注
中国版画的发展,并号召
艺术家向民间文化学习,其中特别提到新年花纸(即年画),第一次肯定民间年画的艺术地位。
日本侵华激起全国人民的反抗怒火,文艺工作者纷纷拿起
画笔为武器,以人民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展开抗日宣传,民间年画形式开始得到采用,诞生了革命的新年画。由于当时制版条件困难和物资的匮乏,传统的
木版水印成为最好的出版手段,
木版年画与革命事业结合,便显示出勃勃的生机。据目前所知新年画最先产生于一九三
九年的延安和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些版
画家用
木版套色的方法,并注意吸收民间年画简洁生动明快鲜艳的特点,
创作了《保家卫国》及《春耕图》等作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与此同时由延安派到太行根据地的胡一川等一批
画家成立了木刻工作团,也尝试用新年画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收到很好的效果。一九四0年在粉碎敌人的封锁和扫荡以后,胡一川等又来到冀南
创作和刻印了招贴画和新年画,革命新年画在
河北大地上从此生根开花。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也开始投人抗战年画的
创作。为了更好地学习民间形式,
画家阎素来到武强,向民间艺人学习刻印技术。一九四0年初冀中
画家张仁裕、田零也到武强南关工作和学习三个月,都对当时新年画
创作做出过贡献。根据现在保留的作品,武强在抗日战争初期就刻印了一对带有“打
日本救
中国”宣传口号的门神画,继之,晋察冀边区的美术工作者
创作刻印了《保卫边区》新门画,
表现抗日民兵跨上战马挥动大刀的雄姿,其中人和马的姿态和艺术风格明显地从武强旧门神脱胎而来,但却换上了崭新的形象和主题。此画中的
套色比较简单,透露了当时在日寇封锁下印刷材料的匮乏。在国难当头之际,门神由驱鬼辟邪的俗神化为抗敌救国的卫士,向革命年画转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当时
创作了一批抗日题材的新年画,成为对敌斗争的宣传品,发挥出巨大的
战斗作用,有的作为慰问烈军属的礼物,也有的在集市上售卖,很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