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文学涵盖
诗歌、散文、
小说三大文体,其中
小说成熟最晚。
小说是一种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进行故事讲述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中国的
小说是在史传文学的母体内孕育的,史传文学太发达了,以至她的儿子很长期不能从她的荫庇下走出来,可怜巴巴地拉着史传文学的
衣襟,在历史的途程中踽踽而行。”因此,一直以来受到轻视的
小说在魏晋后才锋芒初露,唐代以后文体结构正式形成,叙事情节逐渐趋向复杂。宋代社会经济极大繁荣,市民阶层文化生活愈加丰富,
小说选取的题材内容多与现实生活相关,叙述的是广大民众身边的人和事,贴近生活实际,颇受人们的欢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小说的影响力很大。明清时期是
小说创作的高峰,涌现出大批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代表了我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小说虽说采用文字叙述作为传播媒介,但直到明清时期也未能摆脱说话人对着观众讲故事的叙事模式。从
小说的形式来看“分章分回,每章前有诗为引,以‘却说’
开头,每章尾有诗为结,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结束。文中常有‘列位看官’的字样,摆故事的形式特征十分强烈。”
小说以全知全能的角度叙述情节完整、脉络清晰的故事内容,同时以审视者、评议者自由切换的角度进行评述。下面以我国最早的讲史
小说《三国演义》为例,探析
小说的叙事模式。“叙事模式是指叙事者与故事之间关系的类型。叙事者要向读者展开情节,描叙人物,并对
小说世界的种种作出
情感的、道德的、思想的、政治的等价值判断,总是要采用某一种叙述的方式。”《三国演义》是一部情节曲折、内容丰富、
意蕴深刻的长篇历史演义
小说,是
典型的“
世代累积型”
小说,起初依据《三国志平话》改编而来,先后有
史学家、民间艺人、
小说家等参与
创作,故其思想内涵是多义的。但
小说中基本的文化立场则只有两个,即史家之言和民间文化,与之相适应的叙事模式也有两种,即史传文本的叙事和话本文本的叙事,二者适用的场合不同。叙述
董卓、吕布、
曹操等人物形象的故事情节时多采用史传文本的叙事模式,而话本文本的叙事模式多用来讲述蜀汉
刘备集团的故事内容。两种叙事模式从外在的题材内容到内在的价值理念皆呈现相互矛盾的状态,但是
小说本身阅读时却感觉协调自然,毫无晦涩难懂之意。这是因为广大民众在阅读
小说时其心理结构是多方面的,并且每个人的身份地位、知识背景是参差不齐的,有人以史家的文化立场对《三国演义》进行诠释,有人则以民间文学的角度对
小说进行评说,这样
小说家
创作的
小说作品满足了不同文化阶层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