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古籍记载最早的是《尚书•益稷》,舜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
星辰、山、龙、
华虫作绘;
宗彝、藻、火、
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釆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这十二种图案中,前六种图案画于
上衣,后六种图案绣于
下裳。这十二种图案成了以后历代帝王衮服的典范图案。
商周时代
刺绣工艺已有发展,并为
奴隶主垄断使用。《太平御览》上引《太公六韬》一段话说:“
夏桀、殷纣之时,妇人
锦绣文依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说明
刺绣的规模已相当可观,而
奴隶们
创作的
刺绣大都是为
奴隶主奢华的生活服务。《
诗经》中有“素衣朱绣”、“
衮衣绣裳”、“黻衣绣裳”的记载,就是对贵族生活中
刺绣服饰的描述。春秋
战国时期,
刺绣工艺经过殷商的发展,渐趋成熟。始有“衣必文绣”风尚。《
管子》称:一女必有一刀、一椎、一针、一(长针),然后成为女。”
墨子也说:“女工作文釆,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针”、“鉥”和“椎”都是
缝纫、
织绣用的工具,“文釆”就是指绘画和
刺绣。两汉时期,百业兴盛,经济繁荣,
纺织业的高度发展、
丝织品的大量使用,直接刺激、促进了
刺绣工艺的提高,生活中应用广泛。著名文学家、
史学家班固的《西都赋》中关于“昭阳特盛,隆于孝成,屋不呈材,墙不露形。囊以藻绣,络以纶绣”的记载可以看出,不但衣服用
刺绣来装饰,
皇宫里的墙壁也布满了华丽的
刺绣品。另外,当时
刺绣和锦还作为珍贵的赠品,赠
匈奴等民族的贵族阶层。《
史记•
匈奴传》记载了汉代诸部族君长“喜衣
锦绣”。汉代
刺绣实物,在
河北怀安的五鹿充墓、
北京大葆台、
甘肃武威、
新疆民丰和和阗、
江苏高邮和
东海等地均有出土。其中以1972年在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绣品最为丰富。从这些绣品看,汉绣纹多为
云纹、
卷草茱萸纹等。其
针法以锁绣为主,也有少量的
齐针绣。
刺绣工艺发展到
魏晋南北朝,进入了一个继往开来的转折时期。一方面战争频繁,北方的经济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织绣业日益衰落,南方相对稳定,丝织
刺绣业逐步兴起。另一方面,由于民族迁徙等因素,呈现出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
刺绣艺术在民族文化交流和中西文化交流中不仅注入了诸多新的营养,而且提高了制作技术。
佛教的兴起,
刺绣的用途得到了拓展,往往作为
殿堂寺庙的装饰,造型和
纹饰均受到
佛教艺术的影响。绣品工艺上釆用了锁绣法和三晕的配色法,为
刺绣工艺增添了新的意趣;
纹样上出现了
葡萄纹、
忍冬纹以及
花鸟纹等新的装饰
风格。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刺绣工艺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刺绣品种更为丰富,除了进行
丝绸服装加工外,已广泛用于
宗教中的绣经、绣
佛像,为宋代书画绣开创了先河。工艺图案方面结束了两汉时横排带有
上古意味的
云气和奔腾的神纹,确立了以
花卉为主、清新自由的
花鸟纹的主导地位,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与时代特征的新
风格,形象写实,造型丰满,
色彩富丽。由于
刺绣对象的扩大与图案造型的变化,
表现的技法也随之发展提高。唐代的
刺绣技法突破了从
战国、两汉以来以锁绣为主的格局,发展了
齐针、戗针等平绣的技法。宋代
刺绣受官方的重视,绣工
技艺更为精湛,并且得到空前的发展。据《宋史•
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内有绣
工巧手三百余人,专为
皇宫绣制御服和饰品。宋代绣品所用的
针法,已有
表现点的
打籽、
切针等,
表现线的
接针、
滚针、锁绣、
盘金、
钉线等,
表现面的戗针、
套针、
铺针、
擞和针等,还有贴绣、
纳绣、打点、
刻鳞针、
扎针等,特别是
套针、
擞和针的运用,大大的增强了
刺绣技巧的
表现力。宋代艺人
创造的丰富
针法,几乎也是以后元、明、清
刺绣中的常用
针法。宋代
刺绣受
山水花鸟画影响很深,图案上以
花鸟写生和
折枝花卉为主,
花形大小相隔夹以蝶、鸟,工整秀美,十分写实。有的
刺绣完全摆脱实用功能,发展成纯欣赏性的艺术品。明代董其昌在《筠清轩秘录》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
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
花鸟极绰约?唼之态。绣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还描述了他收藏的一幅
陶渊明的作品,“潦倒于东篱,
山水、树石、景物粲然也。”从中可了解宋代
刺绣的特色。现藏
英国伦敦博物馆的《滕王阁图》、《东方朔像》即为
针法精到、
设色考究、工艺技法难度极大的
传世宋代
刺绣珍品。宋代的画绣在
刺绣史上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元代绣品
传世极少,仍承继宋代遗风;同时,元代的
刺绣技艺在各个地区不平衡地向前发展,为明代各地
刺绣形成不同的
风格奠定了基础。明代是
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刺绣空前繁荣,
风格各异,
北京的洒线绣、
山东的
鲁绣、
上海的
顾绣、
苏州的
丝绒线、
广东的
金银线绣等
刺绣在原料、
针法、题材、
色彩等方面各具
风格,各地
刺绣发展逐步形成北壮南绣不同的
风格。以宫廷绣为代表的北绣(包括
鲁绣)图案端庄严谨,
色彩浓郁稳重;以
顾绣为代表的南绣,精细雅洁,特别是其中“画绣”的成就,对
后世陈设性
刺绣艺术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另外,明代
刺绣艺坛涌现了一批杰出的
刺绣艺人,据
朱启钤《
女红传征略》等记载,最著名的有
韩希孟、
倪仁吉、
夏永、邢慈静、黄汉宫、薛素素、
董小宛、蔡女罗、顾媚等。到清代,
刺绣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发展到鼎盛时期,品种繁多、
针法丰富,分布广泛。在艺术
风格、制作
技艺上形成了两种鲜明的对比,以民间为主的绣品具有地方特色,多以健美、质朴、实用为主;而官方御用之作,则以材料珍贵、
技艺奇巧精细为上品,这种趋势一直延续至清代各个时期。清代
刺绣纹饰繁缛精巧,题材种类繁多,其中以
花鸟走兽、人物风景、
戏剧故事、历史传说、吉祥图案等为最多。民间
刺绣在
江浙、
湖南、
湖北、
广东、
四川、
北京等地得到迅速发展。各大中城市均有
刺绣作坊制作商品绣件。清代
刺绣在广泛发展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不同地方体系,其中
苏绣、
蜀绣、
粤绣、
湘绣被誉为“四大名绣”,而
苏绣最负盛名。
苏绣全盛时期,
刺绣运用普及于日常生活,流派繁衍,名手竞秀,造成
刺绣针法的多种变化,绣工更为精细。清代
刺绣艺坛上群星璀燦,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
刺绣工艺家,如著有
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本正式出版物——《丁佩绣普》的丁佩、
湘绣一代
宗师——
胡莲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