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县古城墙位于县城中心,古雍城之北。南城基在先秦古都雍城北城基旧址上,面积4.4平方千米。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
凤翔县志》载,
凤翔县城为唐末李茂贞所筑。
明英宗正统、
代宗景泰、武宗
正德、
神宗万历四修。清乾隆十七年又重修。
凤翔县古城城南内坡外陡,高三丈,城壕长,宽各三丈,水深壕宽,俗称“卧牛城”,易守难攻。城西北角有凤凰泉,泉之分东西沿护城河流至东南角汇合,经凤尾桥流入雍水河。1938年,驻凤翔的黄埔军第七分校,借修房为名,拆搬城墙上砖块,使其残缺,但城门仍保留。1969年,
凤翔县农民以墙土为肥料,逐年挖掘城门、城墙,导致城墙时有倒塌,甚至损人性命,为了安全,余下大部分包括
城楼都被炸毁。闻名遐迩的凤翔八景中,“回龙烟雨”“城鸦晚噪”“凤楼晓钟”三个
美景均在凤翔
城楼上。2009年,在
凤翔县城新区大道北侧,建成“城墙遗址生态公园”,规模远不及当年宏伟。虽有遗憾,但这里世代相沿的
民间艺术蕴藏极为丰富,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几经波澜仍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