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禁止民间穿绸着缎和不准用玄黄色的“衣禁”被取消,团花
马褂和
锦缎鞋帽风行一时,四川出现了
丝织业的黄金时代。清初《续文献通考》记载:
蜀锦“以四川成都……所产为最著名”,“成都有机房二千处,
织机万余架,机工四万人,
丝织品占全省总额百分之七十”。各类
丝织品最高年产量约四十万匹。
乐山的苏稽、白杨坝等场镇几乎是家家有
织机,户户出
丝绸,年产绸缎约十万匹,以绸为主。“
嘉定大绸”驰名省内外。其中一种缎面
提花的
花绫,传说在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已开始生产,到清末时有几百台机
织造,年产约两万匹。
南充的机房约三十家,除
织造花素绸外,还生产花景绫、湖绉等产品。此外,西充、三台、
阆中、绵阳、重庆、新都、新繁、合川、宜宾等城乡都有丝
织机房与
织户。成都的
织锦业也随着
织造技艺及
染色技艺的提高,在传统的
织造技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此时
蜀锦花楼木
织机对产品的适应范围较广,品种变化更多,可以
纬线起花,亦可以
经线起花,正反组织
显花、复合组织起花均可,地纹组织更为多样化。缎组织的广泛运用加上多色
纬线显花的多种工艺,使
蜀锦更加光彩夺目。
蜀锦花楼木
织机的工艺原理为现代
提花织机奠定了基础。其间工具和技术的改进很小,而且多是零星和局部性的。辛亥革命后,曾采用过
双梭织造,增加
纬丝的颜色,采用手工
拉梭代替
投梭,省力,工效有一定的提髙。
摹本缎的生产,也在一扒
提花的基础上改为多扒
提花,有的机房还采用了
提花龙头。这些都是
织锦工匠在长期生产劳动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的智慧结晶。这个时代的
蜀锦织造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生产出“月华”、“雨丝”、“方方”等流芳百世的“晚清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