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羌族人民集体
创作的艺术珍品,现在愈来愈多的学者们一致认为,
羌绣的主体仍是由智慧的羌族人民所独创,其直接源头,便是远古时期的“绳纹”。这是新
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在
陶器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纹饰,由缠有绳子的工具在陶坯上拍印而成,其纹密排,
绳结为印。学者们推测,结绳为纹,为
羌绣最为原始的雏形。支持此观点的实证也较多,如在今黄河上游的广大地区,已被证明为
古羌先祖所创的诸多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中,印有绳纹的
陶器就大量出土,在汶川县姜维城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新
石器时期的诸多
陶器中,“
陶器以泥质
灰陶、灰
褐陶、红
褐陶为主,黑
褐陶、红陶、
橙红陶次之,央砂陶占一定比例,分夹
粗砂和夹细砂两种,以夹
石英石和片岩加工成的
碎石粒
粗砂类层多。
陶器以
素面为主,有一定数量泥质
磨光陶;绳纹自始至终都占重要地位”,春秋时期的绳纹
陶罐,在岷江上游的汶川、茂县、理县一带更是大量出土。而另一些学者在对
羌绣原始图案的归纳与分折中,也找出不少类似“绳式”的图案:“追源溯根,从羌族图案中证实,到后来的回纹、锁子扣、链子扣、水波纹等是原始的绳纹的变形、演移和发展。”。著名考古学家郑德坤教授在其
论著《四川古代
文化史》中专章谈及岷江上游羌族地区
石棺葬墓群中出土的年代最早的
灰陶时,曾以为“此类
灰陶之装饰,大体上观察不甚
华丽,诸器之中,素器约居其半。其有装饰者简繁不一,图案技术均有可注意者。各式花纹之中,以绳纹为最普遍,多施于器皿之下部,高及肩颈之间,纹多直线平行,由上而下,集中于器底,系在
陶土末干前用绳印成者;或参差不齐,或兼带平行沟纹,将绳纹分为数段,于是图案宛若编织物之模仿。”言明了
羌人灰陶绳纹与手工编织物图案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