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到
侗锦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北史》中记载獠人“能为细布,色致鲜净”。《万历黔记》中提到“侗女肤妍工刺锦,蛮姬发短不成妆,鱼盐便是珍奇味,那得侯鲭鱼比尚方。”《嘉庆黔记》中记载了“洞苗在天柱锦屏二属,择平坦近水地居之,种棉花为业。男子衣与
汉人同,多与
汉人佣工,女人戴蓝布角巾,穿
花边衣裙,所织侗帕颇精,通汉语听约束”。《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古代
侗族“妇女之衣长袴
短裙,裙作细
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钱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以线结于耳根,
织花绸如锦”。《光绪黎平府志》中记载了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
巫师戴面舞傞傞,岁晏乡风竞逐傩。彻夜鼓钲村老唱,斯神偏喜听山歌。竹箫长短号芦笙,遍集蛮僮鼓杂声。头插鸡翎齐跃舞,岁时相庆祝升平。牂牁郡自汉时留,峝锦矜夸产古州。苗女刺成经岁力,遗教传是武乡侯。溪蛮风景自来殊,衣只齐腰履著趺。松火夜偕诸女伴,纺成洞布纳官租。”向大家呈现了
侗族妇女辛勤劳作的织布场景。而张应诏的《
诸葛锦诗》既歌颂了
诸葛亮的功劳,又赞美了聪明手巧的兄弟民族妇女。顾谅的《
洞锦歌》则
表现了
侗族织锦精湛的工艺和制作的秀美,“郎锦鱼鱗纹,侬锦鸭头翠,侬锦作郎茵,郎锦裁侬被,茵被自两端,终身不相离”。在《光绪黎平府志》中将“
诸葛锦”称之为“
洞锦”,此后,有人认为
侗锦就是“
武侯锦”或“
诸葛锦”。笔者认为,从目前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
蜀锦对西南少数民族纺织技术的影响是可以肯定的,但从起源的时间上来讲,
侗族人民懂得
织锦技术的时间要在
诸葛锦之前。
侗族《远祖歌》第二篇《洪水滔天》的第一章《松恩松桑养后代》中就有“
骨梭用来
织花锦,
骨针用来缝衣裳”的描述,说明
侗族先民在沿海生活的时候就懂得用鱼骨做成
梭子来
织锦。另外,根据
考古学的资料,1979年,
江西贵溪发掘了一批属于春秋战国之际的
越人崖墓,在14座墓中,有半数以上出土有纺织品和成套的纺织器材。出土的纺织器材,基本上包括了纺织过程所需要的全套机件。其中,把
麻线织成
麻布过程中使用的
织具,包括有
打纬刀、挑经刀、
引纬杆、夹布棍、分绞棒、
经纱导棍、卷布
导棍、剔纱刀、掌杆、滕子、椱、梭、吊棕等,有的学者认为这些工具应该属于早期
斜织机的主要
构件。从这一观点来看,古代
越人对
斜织机的使用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