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满族
刺绣,既有汉族
刺绣文化的成分,也有本民族的思想。满族民间
刺绣不仅是为了装饰、美化生活,也反映了满族人的道德观念、理想追求和审美习俗。
刺绣品的
纹样在绣前,都需要用纸先剪出底样来,然后才得以描在布上,两者在制作的过程中便有着某种默契。在很早以前,满族多用油纸镂版刮浆、豆粉和石灰漏染
白布,使
白布成为蓝底
白色图案的“麻花布”,作包袱皮、
头巾、门帘、被面、
围裙、幔帐、帽腰等。“麻花布”的图案精美,构思巧妙,大多有
圆形或棱形的图案。布的质量粗厚,多用手工纺织的“家织布”,非常耐用。受
苏绣的影响,在满族中逐渐形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满族民间
刺绣。满族民间
刺绣多用于枕头面、幔帐、门帘、围肩、
袖头、
衣襟、
鞋帮、
兜肚、
手帕、香
荷包等日常生活用品。满族女孩自幼就学
刺绣、
描画,自画自绣。过去满族姑娘出嫁,婆家不仅看姑娘的家风、人品,还要看是否有一手好的针线活,特别是炕上的针线活,
刺绣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纹样多数是采用寓意图案,体现
吉庆、
吉祥的气氛,图案以
祥云、
寿桃、
石榴、
蝴蝶、金鱼、
喜鹊表示“福寿长春”的美好祝愿。《北平风俗类征》记载:“
清明,妇女儿童有戴柳条者,斯时柳芽将舒卷如桑椹,谓之柳苟。”又载:“
清明戴柳于发”至今这种插柳古习在满族一些人家中仍可看到。实际上,平凡的
柳树在满族先民的观念中一直有着超凡的地位,因为在他们看来柳与创世
女神息息相关,是人类和宇宙万物之源。珲春满族喜塔拉氏萨满神谕中有一则人类起源
神话:阿布卡赫赫(女天神)与耶路里(恶神)鏖战时善神们死得太多了,阿巴卡赫赫只好往天上飞去,耶路里紧追不放,一
爪子把她的下胯抓住,抓下来的是一把披身
柳叶,
柳叶飘落人间,这才化生出人类万物。由此可见,满族先民将人类是柳的后裔的
宗教意识和
神话观念加以形象化,从而形成满族由来已久的敬柳崇柳习俗。这在满族各姓氏的萨满祭中
表现为普遍敬祝一位
女神佛朵妈妈(“佛朵”即
满语“柳”)。在
清宫堂子祭中也有这种庄重的祭柳礼仪,不过这里的“佛朵妈妈”有了一个更正式的名称——佛里佛多鄂漠锡妈妈,是集“柳”“始母”“
子孙娘娘”于一身的重要
女神。在满族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中,有关于东海窝集部鱼祭活动的生动记载。由此可见,柳饰蕴含着深邃的
宗教思想和
神话观念,满族妇女将这样的故事绣在
披风上,或者作为定情信物送给如意郎君,或者作为出嫁女儿的嫁妆,其主旨就是对宗族
子孙“
瓜瓞绵绵”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