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复兴相反的另一方面则是高科技手段在
土家织锦中的运用。
土家织锦这种传统的古老手工艺形态,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生活步伐的节奏。传统的
土家织锦因工艺和观念的制约,在现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点:一是劳动密集性的手工生产,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量低,效益差,价格偏高。二是产品自身质地及观念的因素,品种单调欠丰富,适应性不强,不可能与工业化生产的
低价、丰富的大众产品抗衡。民族工艺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将传统的民族工艺品进行分解,将其组成的民族文化“基因”
提炼出来,然后再将这些“基因”根据现代文化背景的需求进行重组,就得到既保持民族文化的基本因素,又适应于现代文化特点的新民族工艺品种。
土家织锦工艺的主体是“
通经断纬”的
挖花技术,这已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不可代替和逾越的主要障碍,也是
土家织锦的重要工艺特点。然而“
通经断纬”并不是
土家织锦的专利,而是一大类
织物工艺的共同特性。一般人很难从
织物的表面分辨出“
通经断纬”和“
通经通纬”的区别。
湘西仡佬苗的“牛肚背面”和
土家织锦在工艺技法上大同小异,如果不从图案形式的文化内涵去区别,两者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只有抓住文化内涵这个
灵魂的核心不变,运用现代电脑
提花技术进行工艺模拟,将“
断纬”改为“埋纬”,对于一般色彩不太复杂的
土家织锦进行锦面效果仿制,应该是行之有效的。这样可提高工效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用这种工业化方法生产大众产品,普通被面、服饰、
床罩、坐垫、挂包……等旅游及日用的低端“大路货”,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
织物的质地也能粗能细,能厚能薄,适应性大大增强。实际上
土家织锦的
挖花技术本来就存在“
断纬”和“埋纬”两种形式,当横向的
色纬在浮起点的间隔较远时,用的是
断纬,但
色纬在浮起点的间隔较近时,则并不
断纬,而是“埋纬”!所以说“埋纬”仍然是
土家织锦工艺的传统
技艺之一,只不过在工业化方法的生产中被强化了而已。由于柘蚕丝手工精制的高端土家锦艺术品虽说是民族文化的保护品种,但价格不菲,其受众有限,只能成为“味精”。只有这种工业化生产的低端
织锦价格低,能最大限度的深入到大众的生活当中去,才是大家天天必须的“食盐”,人们买得起,用的实,只有这样
土家织锦才能真正回到民间,回归民众。
湘西苗族的
刺绣也是很有名的手工
技艺,被极广泛地使用于苗族的服饰。然而,在
近些年中,现代苗族服饰中的“
刺绣”大多数已被“手工
机绣”所代替,“
机绣”的价廉物美已经得到苗族同胞的普遍“认同”。在
湘西的吉首、
凤凰、花垣等苗区,现代苗族服装及日常生活品中基本都采用了“
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