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百废待兴,从战乱中走过来的人们开始了崭新的生活。经历过战争洗礼后几乎销声匿迹的
京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京绣翻开了新的一页,真正走向民间,服务于大众。经济开始复苏以后,
京绣朝着商品绣的趋势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北京市政府陆续对
京绣采取了一定的措施,相继成立了一系列的
刺绣厂、
剧装厂,再到后来随着中国出现了
高级定制,
京绣在服饰图案的设计应用中又找到了一席之地。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观念的转变、时代的进步,尤其是
机绣的出现,包括
京绣在内的手工技艺已不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然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今天,当人类再回首去看自己走过的路时,才发现历史是割舍不断的,曾经留在衣服上的一针一线无不留下了旧时先人的“
体温”,正是这一点点温存,勾起了我们对过去的记忆。
近些年,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开展以来,人们重拾传统文化,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国家、政府、企业等对
京绣的发展和未来相继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京绣艺人也借助绣品表达自己的想法,对
京绣的保护和应用取得了一定可喜的成果。
京绣正慢慢走回人们的视野,走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