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
刺绣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需要我们加以保护
传承,我们这一代人要保护它,下一代人还要保护它,使这份遗产能够代代相传,并且在不断地
传承、更新、发展中弘扬光大。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
传承发展。”“抢救第一”对于羌族
刺绣所面临的现状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2009年我们深入羌寨采风,眼见羌族
刺绣正处于消亡之中,很多
针法已经绝迹,很多图案已经无法看到,更重要的是不少羌族年轻人不会制作羌族
刺绣,也不喜欢穿羌族服装。能
刺绣的中老年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人亡艺绝,后继乏人。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逐渐丧失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西方强势文化畅通无阻的扩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行为的侵蚀,这些对羌族
刺绣的继承与发展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008年“5•12”大地震更使原本就处于脆弱环境中的羌族服饰和
羌绣受到严重的打击,这个被称为“云朵上的民族”的家园变为了废墟,仅有30万人口的羌族同胞被夺走了十分之一的生命。不少羌族
刺绣、服装被
埋葬于废墟之下,在余震的威胁下,羌族妇女仍挖出来
清洗晾晒,图7-77中的萝卜寨羌族老奶奶正在寻找被埋的一卷卷
麻布和一双双
绣花鞋面等
刺绣衣物。勤劳的羌族老人总是在为子女、孙子备足衣物,以作最好的纪念。现在四十岁以下的羌族妇女能
绣花的已很少,她们大多去县城里买机器
绣花的
围腰,说“这种
机绣的
围腰平整,但不结实,碰坏一根线,其他线顺着就全脱了。”所穿的服装的花边也是机器
编织的,其结果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在采风中,我们知道有的
羌绣针法早已消失,如
牵花绣等;有的
刺绣品种已不复存在,如
刺绣的
针线包、
刺绣袖套。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鲜活存在的绣品再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