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
图腾,花瑶人也是如此,因此他们只有将自己耳濡目染的生活故事、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通过
挑花这个载体,记录起来,表达出来,并代代相传下去。因此花瑶
挑花题材反映的是民族曾经的
图腾,曾经的历史。1997年版的《邵阳市志》中有这样的描述:“隆回小沙江、虎形山等地
瑶族,妇女喜
绣花服饰,人称花瑶。……花瑶女子发结辫盘于头,用丈余长的红、黄等亮色毛线编织成的结发带系扎,层层缠绕,成大圆盘,直径宽大尺余,外覆青白色交织的方格布为头巾,并系以缨须、银铃等饰品,五彩缤纷,耀人眼目。花瑶女子穿着素色衣、刺花裙,脚绑腿带,身缚花
腰带。
上衣对襟无领,
开口于胸,里衣长盖臀部,
外衣长近踝骨,
袖口与衣
下摆均刺上彩色
花边或以花布滚边。衣扣以红、蓝布结成,里衣每边6个,
外衣每边10个,每两个缀一起,纯为装饰。腿带以8节以上圆筒形彩布连缀而成。圆筒裙最讲究花色,裙以粗纱白布为料,前幅以细股彩色毛线或彩线挑刺成菱形、三角形、
梯形、
矩形等
几何图案,裙中、后幅以素色纱线挑刺花、鸟、走兽图纹,裙脚亦以花布滚边。绑腿带以白布为底,边沿刺花,绑时由下而上,形成节节彩纹。”正是因为花瑶女人们所身着的色彩斑斓且艳丽无比的服饰,行于大山之中,无时无处不显得抢眼、明亮,犹如“花儿”一般,故而称之为花瑶。人们把小沙江一带的
瑶族称作“花瑶”,那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而且是外界对他们的称谓。其实,花瑶自己的称谓,翻译成汉语,叫作“鹀灵”,意为四处漂泊的生灵和
八方飞翔的
小鸟。花瑶人自己对自己的叫法,和“鹀灵”同音,他们的
祖先也真的像鸟一样四处迁徙,漂泊不定。而鸟是漂亮的,
羽毛斑斓多彩,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应该明白,花瑶女子为什么那么喜欢花色衣服。她们是把
美丽而又四处漂泊的“鹀灵”当作民族
图腾之一。她们要把这种
图腾描进
挑花里,一代代传下去。加之花瑶本来就是个爰美的民族,受的压迫越重,爱美的愿望就越强烈,他们要让欺压他们的
封建朝廷看到,爱美的花瑶民族是永远压不垮的。因而,花瑶姑娘从七八岁起,就在长辈的口传身授下学习
挑花,需几年工夫才能掌握基本的
挑花技艺。到结婚之前,要将一生所需的
挑花裙全部做好后存放在陪嫁的木箱内,以供婚后使用,而且
挑花裙的图案构成是否巧妙、制作是否精美则成了衡量
瑶族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依据。因此,每位姑娘都非常用功学习,将绣品针线随身携带,利用劳动的间歇时间进行
挑绣,吊脚楼前、溪边石上、古树林里,到处都可见花瑶姑娘
挑花的身影。她们要把曾经的历史、过去的苦难、民族的
图腾顶在头上,将历史背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