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由于和苗族差不多的经历,决定了长期以农耕为主的生存方式,这时的农耕劳动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活动,是原始公社时期“群耕”习俗的遗风,它与“帮工”“互工”性质不同,虽有互相帮助的因素,但更注重联谊。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阶段,人们共同劳动,种植
稻谷;无明显的社会分工,人人处于同等地位,无贵贱之分,有长幼之别。如
侗族南部方言区流行的“种公地”,两个村寨青年男女共同找一块荒地耕种,
收益共同享用,劳作只是象征性的,其间通过劳作、野宴,为叙情、联谊、联姻提供机会。在
贵州从江县丙妹一带
春天种棉时,男青年成婚的第一年,要带着本寨若干青年男女来翁家种棉,翁家也领着青年男女作陪,而棉地往往已由翁家早早整好,众人稍许做些劳动就完了,余下时间则逗乐、叙情、野宴、喝酒、唱歌、狂欢。古越人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
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直至唐朝才进入阶级社会。直到现在,
侗族南部方言区
农历九月秋收摘禾(一种糯稻)时,亦进行同类性质的活动,旧时,新郎一方领来的后尘(男青年)还要吹着芦笙走到翁家禾田。生产经营为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
小农经济耕作沿袭手工,全赖人力、畜力、简单铁木工具。主产水稻,因食糯习惯,曾普种糯禾,今种不多,唯南部方言区继之,而其所产“香禾糯”品质优良,有“家煮饭上家香”之美誉。少旱地,种包谷、小米、豆类、红苕等杂粮,以及家庭
编织自需的
棉花,坝区以稻田兼种油菜。蔬菜,普遍为青菜、萝卜、韭菜、
南瓜,常采集竹笋、蕨菜、
蘑菇作为补充。饲养家畜家禽如牛、猪、鸡、鸭、鹅、羊,极少养马,喜养狗,好
捕鱼打猪,善稻田养鱼。因而在
侗族服饰中很多都是农耕的再现,反映的都是农耕题材,说明服饰与农耕的关系,也说明农耕在
侗族家中的位置。
侗族服饰上有许多
纹样图案,尤其是妇女服饰及重大节庆男子穿着的“百鸟衣”“芦笙衣”等完全是图案化的,主要有谷粒纹、
桂花纹、
梅花纹、
花瓣纹、浮萍花、田螺花、水车花等
植物纹样,这与农耕经济有着直观的联系。
侗族服饰较少反映
狩猎经济的
动物纹样,如鱼骨纹、虾纹、
龙纹等也是与农耕有关的
动物纹样。这些
纹样特点的价值取向始终离不开稻耕文化主题。此外,
侗族服饰还有大量的抽象
几何纹样,如三角纹、
菱形纹、螺丝纹等,这些
纹样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在服饰上的抽象化反映。考古资料表明,在我国具有悠久稻耕文化的
江南、西南等省区,发掘出土的
陶器、
青铜器和流传下来的工艺、服饰,几乎都是
植物纹样和抽象的
几何纹样。这些地区是我国最早耕种水稻的地区,也是百越分布区,
侗族自形成民族以来,也主要居住在这个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