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织锦艺术发展史上,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类型和
风格的
织锦,都经历了从简单的素色到丰富繁缛的多彩的发展过程;壮族
织锦也是如此,它在长期沿袭的素锦基础上,逐渐过度到多彩的彩锦。多种
色彩的出现,标志着
壮锦艺术的发展和成熟,具有前后判断的划时代的意义。因为随着人类审美情趣的变化,
色彩成了
织锦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
织物质地及
纹饰一起,产生出更加绚丽多姿、完美和谐的艺术效果。并且,
色彩本身配置组合而成的形式变化,又具有独特的装饰视觉美。自然界中的每种
色彩,都能够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它们给人的视觉都象和心理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比如
红色,它是
火焰、鲜血和生命的象征;
黄色富有温暖和阳光之感;
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与海洋;
绿色则意味着
和平、青春和清新的自然力。在图案装饰中,多种
色彩组合的色调,也与此有着同样的意义。由红、黄、橙等
暖色系
色彩组合的色调,充满着兴奋、活跃、积极和鼓舞的情绪,视觉上有种温暖和膨涨的感觉。相反,用蓝、绿、青等冷系
色彩组合的色调,则产生一种冷漠、消极和收缩感的视觉效果;一个时代或民族,在艺术上对于
色彩的偏爱和选择,可以互映该时代及民族的社会精神面貌和审美特征。因此,可以说
色彩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在人类早期氏族社会的
陶器装饰,无论是东方
黄河流域的仰韶
彩陶、两河流域的亚述
彩绘陶,还是爱琴海岸的
希腊画瓶,尽管
陶器的装饰
纹样和
风格各有差异,但它们在
色彩上,都几乎一律性地选用赭
红色和黑、
白色三种颜色进行
彩绘装饰。
古朴并富于
泥土芳香的赭
红色彩,
表现了人类先民质朴的
情感和一定的社会
宗教内涵,可以说这几种
色彩的组合,体现了整个时代
陶器艺术的共同装饰
风格。
色彩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她还具有着浓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在我国南北各地盛行
织锦风尚的明清时期,
中原汉族
织锦由于受到宫廷御用的制约,
织锦色彩有许多的规定和禁令,如官吏“禁用玄、黄、紫等色”,宫中“禁用玄、黑绿、
柳黄、明黄等色”,甚至还细分为上用(宫廷御用)色和上官(官吏用)色等等。除了这一时的共性特征之外,
织锦的
色彩还因地区和民族的差别,又有着各自的
风格及特征。比如
云锦,它的
色彩极为丰富。在一幅锦上,
色彩多的达十几种,甚至还与
金银线混合
编织,有的仅一朵花就可出现有多种完全不同的
色彩;有的在整幅锦上装饰独幅单个的
花卉或
花鸟走兽图,大朵的
花瓣或
鸟兽的
羽毛色彩,均有着由深到浅,由浓到淡,类似
水墨画用
浸染效果形成的
色彩变化,细腻逼真,是一种富丽华贵的
色彩装饰
风格。
宋锦的
色彩均显得明快素雅、秀丽清新。
壮锦与之相比,则完全是另一种
风格。首先,由于
壮锦属民间家庭式生产,
织物以作者自己享用为主,其次再作为货易交换,或赠送的礼品,故
壮锦的生产没有受到当时的社会、阶级以及
中原汉族宫廷的过多局限,在
色彩上也没有很严格的禁令或规定。
壮锦艺人能够随自己所爱,凭自己所想毫无拘束地选择和配置
织物的
色彩。
壮锦的装饰
色彩较为丰富,用色种类繁多。一般的锦普遍采用四、五种色,多的有七、八种乃至十几种色。
色彩往往是以红、黄、橙或偏
暖色为主色调,在多种
暖色中掺加少量的蓝、绿
冷色,使之增加
色彩的对比效果。壮族使用的
暖色,常见的是大红、
橘红、
深红、
玫红、
橙黄、中黄、
土黄、
淡黄以及
草绿、黄紫等等。在一幅
织锦中,红、黄、橙几种
暖色经常同时出现,并占图案很大比例和份量,成为装饰的主色调,显得十分突出醒目。比如有的锦以
橙黄色为底,在大面积的
橙黄色底上,起大红、
深红、
玫红、黄紫以及
草绿、兰等色的图案
纹饰,整个锦的
色彩浓艳明快;有的锦却是以
黑白相间的几何形纹为
底色,
黑白底上饰大红、
橙黄、
深红和
紫色,也是一种较强的
暖色色彩效果。
壮锦的
色彩不仅浓艳偏暖,而且每种
色彩纯度高,饱和性强。试想饱和的红、黄、橙等
暖色同时出现于一幅锦上,其
色彩是怎样的热烈与浓艳呢!
壮锦工艺属单层
纬线起花赋彩的特点,色块之间均作平面排列,这又加强了
色彩的对比,尤其是鲜艳饱和的
暖色饰彩于尖锐的几何形(如三角形、八角花形、
菱形等)
纹饰造型上,其
色彩给人的感觉则更加强烈与振奋。因此,
壮锦的
色彩虽没有施金嵌银的富丽华贵之感,也不属清秀
高雅之类,然而,
壮锦却是以浓艳和对比强烈的
色彩为特点,并且这种纯度高的
色彩在其比例、份量上,与
纹饰图案的配合,显得非常和谐,浑然一体,
色彩达到了繁而不乱,艳而不俗的
艺术境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