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年画拥有一幅与众不同的
表现立春风俗的绘画长卷——《迎春图》。《迎春图》的作者黄瑞鹄 (1866-1938)系
绵竹城关人。他善画人物,神态生动,
设色明艳,是生活于清末民初并且在当地享有盛名的画师,当时画商争相邀请其
绘稿。关于迎春的
民俗活动在
古籍中多有记载,如南宋
杭州于“
立春前一日,以镇鼓锣吹伎乐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馆内,至日
清晨,郡守率僚佐以采杖鞭春,如方州仪”。明清时各地沿袭不辍。清代
成都“
立春前一日,府尹率县令僚属迎春于东郊,
仪仗甚盛,鼓乐喧阗。芒神、土牛导其前,并演春台,又名高妆社火,士女骈集,谓之看春。
次日,鞭土牛于府暑,谓之打春”。又有《
竹枝词》描述
四川成都地区迎春盛况:“迎晖门内土牛过,
旌旗飞扬笑语和。人似山来春似海,高妆女戏踏空行。”从中可知迎春的活动非常隆重。春牛系以
竹篾彩纸扎成,一旁立有芒神,先陈列于郊外春场上;地方
长官率僚属及士绅百姓列队出城迎春,抬着春牛绕城游行;届时迎春队伍中还有歌舞百戏表演,引得百姓们倾城观看,十分热闹;最后将春牛置于府
县官署门前,待
立春时刻一到,即由兵丁执彩杖击打春牛,牛腹
中原藏有泥塑小春牛和五谷粮食即纷纷散落出来,被围观者抢走。迎春、打春的主要意义在于劝农及对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的企盼和祝颂,是新春的重要
民俗活动。
绵竹年画《迎春图》以长达六米的画卷,形象具体地记录了
绵竹县
立春时节盛大的迎春、报春及鞭春牛的
民俗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画中所
表现的盛大迎春队伍
旌旗招展,衙役扛着肃静、回避牌鸣锣幵道,以身着铠甲的
武士、着
纱帽官服骑牛的
春官和
渔樵耕读百姓等人物作前导。继之红罗伞下县太爷乘坐八人抬着的步辇行于队伍正中,其后有人高擎着巨大的装饰以
花朵柏枝的春字,
骑马的随从等人尾随其后……继而
县官来到春场上,有人手执“喜报阳春”的锦幅向
县官下跪报春,并有箫笛演奏乐曲。画卷中抬春牛游街的歌舞场景更是热闹非凡、引人入胜,有
八仙过海的彩灯,有舞獅和龙灯表演,也有扮成
八仙的戏人,更吸引人的是队伍中的六架“抬阁”。抬阁又名台阁,即前引
诗文中的“高妆女戏”和“高妆社火”,是民间新年歌舞中的独特品种,表演形式为由两人或四人抬着一个类似方桌般
木架,上边站立着戏人,抬阁又有高、低之分,低阁为每架一人,高阁则用两人相叠,一人立台上,然后立一
竖柱,木棍隐于下面戏人的衣服之内,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
竖柱上端,这横木隐藏在戏人的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人,将其双脚牢牢地捆扎在横木上面使之不致跌下,观之仿佛立于人之肩头或用手托举在空,两个戏人分别扮演一出戏中的人物,十分巧妙。画卷为我们留下可贵的抬阁沿街演出
图像,戏人分别扮演《铡美案闯宫》(秦香莲及陈世美),《玉簪记秋江》(艄公及陈妙常)、《拜月记抢伞》(玉瑞兰和蒋世隆)及《西游记》(孙行者)等,鼓乐吹奏,十分热闹。春游队伍中的官绅人物
骑马或步行,有的着
官服,有的穿裘袍,有的手拿风车,街道两旁人们扶老携幼驻足观看。最后是在肃穆的气氛中的打春场景,知县端坐于厅堂前的书案后面,衙役侍立两旁,阶下的春牛已被击破,两个
春官手捧泥制小春牛立于春牛之后,一人执横幅跪在阶前禀报,表示典礼已经完成。画卷
表现了迎春、报春、游春、打春的全过程,给
后世了解
立春风俗留下非常可贵且形象的图画资料。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画家表现生活不是平铺直叙的说明,而是
穿插了许多有趣的情节,对市井人物种种神态的描写尤为出色,街道两侧看热闹的人群中,贫富老幼、士农工商神态各殊,其中还有
道士为人看相,小商贩中有人头顶托盘叫卖吃食的,肩扛成捆甘蔗招揽买主的,售卖喇叭和风车等新年
玩具的,
设摊出售各种糖果糕点的。
县官的地位特别突出,前呼后拥地出现于迎春队伍中。僚属商绅们穿着皮袍裘衣,劳动者多穿
短衣。游街行列通过坊门时出现了较为拥挤状况,抬阁的四人互相呼应,有的若不堪重负。商店门户皆贴对联悬彩灯,街头一间门面,屋中几位妇女正掀开门帘向外张望。这些既平凡而又带有戏剧性的情节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增加了画卷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