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苗图抄本汇编》中的东苗,绘两男赶牛出村,两妇女跟随其后,其中有一人背一小孩。文字说明曰:“东苗在贵筑、修文、龙里、清镇、清平、广顺等处有之,有族无姓。妇人
花衣无袖,凿窍为领,细褶短裙,换带苟合。寨延鬼师祭鬼,屠牛陈肴,循序呼鬼之名而祭。岁首猎禽荐祀祖,循礼法,畏官长,急公服役。”“东苗”这一称呼在明代
史籍里已经出现。明代天顺年间,“东苗”曾经起义,所以,
嘉靖《贵州通志》均有记载。清代田雯《黔书》载:“东苗在新贵县之谷池里,男
椎髻,着
短衣,色尚浅蓝,首以
织花布条束发,妇著花裳,无袖,唯遮覆前后,俗与花苗同。”在同一书里,田雯又载:“白苗在龙里县,亦名东苗、西苗,服饰皆尚白……男子科(斜)头赤足,妇人盘髻长簪。”
乾隆《贵州通志》载:“东苗,在贵筑、龙里、清平。有族无姓,衣尚
浅蓝色,短不及膝,前覆后着,以花巾束发。妇人衣
花衣,无袖,惟两幅遮前覆后,细褶短裙。”《苗蛮图册》图十九为“东苗”图,内绘二男一女。男首
椎髻,内穿
长衣,外穿花
背心,形与“花苗”同。女挽髻于头顶,上为无袖
花衣,衣长过臀,下裳为多
褶裙,裙腰
裙摆均有
纹饰,绑腿赤足。说明文字记载:“东苗在贵筑、修文、龙里等处,有族无姓,妇人
花衣,开窍为领,细褶短裙……”李宗昉《黔记》载:“东苗,平越、麻哈有之。”其风俗基本延续《苗蛮图册》的描述。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对“东苗”风俗的描述与《黔记》基本相同。对于“东苗”名称,罗绕典在《黔南职方纪略》中记载:“东晋时命谢氏世为梓胭太守,及侯景乱梁,烊柯与
中国不通,而谢氏保境如故,至唐时,梓婀,又分裂,于是有东、西谢之称,其后遂以命其部族,曰东苗、西苗。”由此引证可以看出,“东苗”时而与“西苗”相同,时而与“花苗”“白苗”相同,说明“东苗”并不是单一支系群体,而是由若干支系群体组成的,但“东苗”(又称“东家”)称呼一直延续下来。
民国《麻江
县志》、《丹寨
县志》、《都匀
县志》均记载当时这三县有“东苗”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