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乾隆到咸丰年间(1736年-1860年),是扑灰年画发展的兴盛期。
乾隆年间,公婆庙王姓人家的
子孙已经靠画扑灰年画成了气候,不仅全家人画,还收了本村张姓人家五个兄弟为徒。后因生活所迫,张氏兄弟便画墨屏花卉于街市变卖,以聊补农田歉收的不足。大大加强了扑灰年画的商品流通性质,扩大了行销范围及其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从而促进了扑灰年画的传播。
乾隆末期,高密北乡李家庄的胡玉显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艺满归里,办起作坊,收徒传艺,以比
师父更大的气派开起了画店。胡家年画作坊开业,很快引来外地画商争相贩运。这一技艺相继传到李家庄、方家庄、棉花屯、城子、甄家屯等临近村庄的艺人手中,扑灰年画迅速发展起来。到清代中期,扑灰年画已销售到
徐州、临沂、
烟台、杨柳青以及
内蒙、东北三省等地。扑灰年画完全进入商品流通渠道,渐渐在全国产生了影响,这又从客观上刺激了扑灰年画的发展。秋冬两季,外地“画子客”(注:高密方言画贩子)争相贩运,当时的“栈庄”(专门进行年画买卖的市场)盛极—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大多数“栈庄”画商在
冬至月十二日开庄迎客时大门上贴的对联。有民谣称:“村村开店迎贵客,户户作坊日夜忙,汉子端灯挥彩笔,老婆孩子拦路旁。”整个栈庄,一派欢腾景象,
饭店、酒肆、客栈、赌博场、卖火烧的、打炉包的,昼夜灯火通明。民间年画业兴旺发达,在当时的高密东北乡形成了两个季节性的大型卖画市场。在夏庄徐家巷子北,街道两旁,在公婆庙街中,各有三十余家画商设门头,悬灯结彩贴对联,过年一样,庆贺开庄,商谈买卖。来自崂山、莱阳、临沂以及东北、
内蒙等地的画商每到
冬季就云集高密,批量购画,运回故里。画贩子们按照各自当地贴年画的习俗选购年画品类,雇挑夫,找驴驮,到各地赶集销售,直到
腊月初八,宣告冬庄收场。贩画的商旅车马年底才络绎走完。到
次年农历三月十六,高密画商们移至胶县北关
凤凰桥开设“春庄”,供远途画贩子购画,这些人
长年雇工去东北三省、
内蒙、
河北、
江苏等地,肩挑、背驮串乡销售。“春庄”到
芒种才收场。因此,
常年做雇工卖画的人自编了—首“离苦谣”:“卖画人真可怜,到胶县把画办。初春草发离家走,
内蒙东北山沟转。寒风就着狼虎食,累断两腿压破肩。
牛郎织女七夕会,十冬
腊月俺
团圆。”这种“栈庄”的形式自清嘉庆初年一直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促进了扑灰年画的交易,带动了地方经济。在胡玉显后人胡
鸿雁的家里生长着一棵“文官果树”,根深叶茂。据传是外地画商送给胡玉显的,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成为胡家引以自豪的祖传宝树,也成为胡记扑灰年画发展的最好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