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的
刘海和“蟾”有着不解之缘。清人孟籁甫《丰暇笔谈》载:“苏州贝宏文家,世居阎门外之南贸易为生,累代行善。康熙初年,有一不识姓名男子,自称阿保,踵门清服厮役。贝允而收录之。令其力作,意甚勤谨。月余给以工值,辞不肯受。时或数日不食不饥,家人辈咸异之。一日令涤溺器,辄翻里涤之。涤毕,旋又
翻转,软如羊豕之脾,群辈更加惊诧。
元夕抱主人之子
观灯于市,人丛中忽失所在,举家惶急。三鼓始归,
主家大消让之。答曰:‘今年天下灯俱不盛,唯
福建省城灯颇可观,故抱住一赏耳。何遽怒也?’人犹未信之,儿徐探其怀,出鲜
荔枝十余枚,置父母前,曰:‘请啖之’。因始知其为仙也。又数月,汲井得三足大
蟾蜍,以彩绳
数尺系之,负诸肩背,喜跃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寻得之矣!’于是
乡里传述,以为
刘海蟾在贝家,争往看之,至拥挤不得行。负蟾者举手谢主人,从庭中冉冉乘空而去”。这个故事中,
刘海蟾现世为仆役,其目的是找到逃跑多时的三足大
蟾蜍。
民间所以把
刘海蟾奉为吉祥的
财神,正是由这三足
蟾蜍而起。在日常生活中没人对癞哈蟆有好感,然而,在中国古代,
蟾蜍却是一种具有相当高地位的
灵物,受到虔诚的崇拜。古代
神话传说,
蟾蜍是月宫之精,
嫦娥的化身。《
淮南子·精神》中说日中有骏鸟,而月中有
蟾蜍。”古人眼里的“蟾”,不是等闲之物。特别是在
道教经典中,罕见之蟾可是成仙得道的神灵之属。
葛洪的《抱朴子》说:“蟾诸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
古今图书集成·
蟾蜍部》引《陕西
通志》:“蟾井在西安府临潼县画山白鹿观中,有金色三足暇蟆,贺兰先生见之曰:‘此肉芝也。’烹而食之,白日
升天”。这种“金色三足暇蟆”,正是
刘海所戏的那种“
金蟾”。道徒企盼食三足
金蟾得道
升仙,可
世俗百姓对此并无非份之想,他们最希冀的是
金蟾带来好运和财源。在
民间崇尚中,三足
金蟾是
灵物,得之可以致富。
刘海所戏
金蟾正是三足大
金蟾,举世罕见。
金蟾被看作是一种
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这是
刘海被塑造成
财神的主要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