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物崇拜
神祗:在北方诸民族崇拜最遥远的古代先人多为人兽结合或是以实物替代的
祖先神:如满族不少姓氏在
祖先神匣
世代保留下来的鹰头女身
祖先神偶、女头豹身的
祖先神偶,或者是桦皮制成的女性生殖器柳形状
祖先形象或
石柱、陶柱状男性生殖器的
祖先石祖与陶祖。还有的姓氏,因年湮日远,民族长期流徙融汇,
祖先原来崇拜物不易寻找,将
祖先最初生活址域具有特征性的生活实物保留某项并且能虔诚地传流数
十代,将其视为祖像,予以膜拜。如满族徐姓原居黑龙江北岸支流
黄河(
苏联称为结雅河)后迁移至松花江流域,其姓在家祭中始终奠祭三块
黄河的河卵石,以其视为
祖先,家祭不衰,直至今日。其他几个民族也有相类似的实物,如一块石、一块
皮革、一个木块、陶片、桦皮篓、草篓、兽毛、
鸟羽、鱼骨、石针。还有的姓氏保留着
祖先传世下来的石箭头,亦视为
祖先神,供奉于神堂。也有些传说颇为有趣儿,如说鄂伦春族将达斡尔人的
祖先请回家天天得用鲜肉供祭,说明两族间最早时代的源流崇拜是相近相亲的同一个
氏族;在满族姓氏中也有两姓间过去曾经将对门另一个
氏族女萨满神灵请回家供祭起来,后来这位
女神就不走了,司掌两姓的福祸事。该姓在祀祭时既要祝祭和祈祷本姓萨满神灵护佑,又要祝祭这位请来的
女神庇佑阖族
安宁。这个传说也说明在
远古氏族社会时代,这两个姓氏很可能也是同一
氏族,随着
氏族分化而成为同族不同姓,可以窥见
氏族的演化与发展。有的民族供奉
祖先灵骨。北方满族等少数民族,特别是满族先民自古有土葬、火葬、风葬、
鸟兽葬等风俗,其中以火葬、风葬最为普遍而年代古久、在
宗教观念萌生之前
灵魂观念不十分明显,人死后即做
鸟兽弃,死后就弃之于野,后来,随着
宗教观念和
灵魂观念的产生与发展,对人死后的尸骨予以敬重,认为神骨可以藏魂。在
萨满教观念中,风发自于气,气化是神行之本,风葬可以使
灵魂飞腾于九天之上,亦可下降自己儿孙住宅之地,使
祖先神灵不致受到束缚,而不能舒展神威;
鸟兽葬,主要是在风葬基础上的
接续古
葬礼,尸体架于树上或筑立的
木架木栅之上,尸体腐烂后,将尸体放于地下,有时用小土薄掩,但大部分体骼裸露、鹰鹫及小兽、
乌鸦等啄食拖走,骨骼被分散各地。
萨满教认为骨骼中藏着魂灵,这样
祖先的魂魄便住居各地,驻守
八方,荫庇自己儿孙承继生活着的土地四隅。后来,随社会的进步发展又觉
祖先尸体撒于四野终感不忍,便多行火葬。
萨满教亦承认为火是世界最圣洁的神物,凡经过火洗礼才为可以驱邪存正,永葆真魂,而骨骼经火化灰烬后唯有牙齿不易焚化,故
萨满教认为人的骨髓真魂(永生魂)便常栖于其中。火葬后将
先祖牙齿捡回,
穿孔串在一起,挂于萨满脖颈上祈神,或藏储于神篓、神匣、神罐中,或放于屋帐后面树洞中,设神舍,或称“堂涩”,族人向其膜拜,便是对
祖先灵魂的崇拜。
祭祀,后期亦有风葬祭与火葬祭交混进行者,后来风葬多用于幼童;火葬多为成年男女。这种
祖先崇拜属于近数百年来常见的崇拜形式,比神偶、实物等
祖先崇拜要晚得多,但这些在北方诸少数民族中是较为普遍的。当然各族间也各有某种差异及俗礼,不尽一致。据我们收集的满族民间著名
英雄传说《两世罕王传》中讲述,
金代以来,东海女真人和久居松花江、阿什河流域的林中人,还常用水葬
祖先的形式,将尸体投入海中河中,任水中冼涤,多数做法是将尸体用
毛皮、苫房草等包裹好后,洒酒祭牺,萨满祈祝,尸体外面绑有石块、石偶及豕羊等,投入深水之中,沉石堕尸于河底海底,名曰海葬、水葬。
萨满教亦认为水中是最安全的栖所,水界也是神栖的福地,可以保护水域的
安宁。在
金代《
海陵王传奇》中曾讲海陵妃便是水葬阿什河,
六月天天空骤降暴雪,河水结冻,海陵妃冻于冰中,
金代作乱的贵宦们本想趁海陵在燕地时便焚毁其尸,但坚冰护住妃体,不能得手,等海陵赶回时见到妃子从冰中望去,如见活人,认为水与冰都可以藏魂,经百年不灭。所以
萨满教魂魄观念中认为,长生魂在未得到理想栖身之所时,或长生魂要返到人间看望自己儿孙辈的生息情状时,多借水而驻、借水而游,借水而隐形。正因如此,满族等北方诸民族,
辽金以来随着生活逐渐趋于定居,而兴起水祭、海祭,甚至殉人杀牺。萨满祭
祖先神时常祈降水獭神、牛鱼神、龟神、水蟒神、海豹神、蜥蛙等类
神祗,表演潜水竞技,佯称为
祖先神灵显现或驱使诸神为儿孙驱邪。水祭与海祭
冬夏皆可进行。至今在满族不少姓氏野神
祭祀中有“钻冰崖”、“探海穴”、“水下摸针”等神技表演与故事传说,都认为是先辈
祖先或先辈萨满神灵的神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