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在全国分布的范围极广,在绝大多数省份皆有产地。其中,
佛山木版年画在
中国木版年画中个性鲜明,独树一帜。
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
广州,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现辖禅城、
南海、
顺德、
高明和三水五区。
佛山木版年画是华南地区著名的
木版年画。其线条刚劲、简洁,用色饱和明快,以大红、藤黄、
草绿、黑色为主。品种繁多,以门神画、门画、神像和
祭祀用品最具代表性。形象和
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佛山木版年画的发展和
风格的形成,与
佛山的
手工业和商业地位密不可分。可以说,
佛山木版年画就是
佛山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的产物,
佛山木版年画兴于何时,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
佛山木版年画产生于明代,更确切地说是明永乐年间;另一种看法则认为产生于宋元时期。
佛山木版年画,最早是以
刻画门神的民间风俗逐渐发展起来的。1931年,
广州猫儿岗汉代墓葬出土的陶屋
模型就有门神出现:“前门刻有
神荼、郁皇,高与檐齐”,22证明汉代时的
广州、
佛山一带已形成
刻画门神的习俗。明嘉靖《
广东通志》记载:“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
广东南(海)、番(禺)、顺(德)一带,各种节庆、神诞和庙会等
民俗活动已十分盛行。其中‘岁尽之日,净庭户,换门神,挂
钟馗,钉桃符,贴春联,
祭祀祖宗’已是‘大户小家共守度岁之俗’。”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不少学者逐渐认同
佛山木版年画则源于宋(南宋)元,兴于明代,盛于清代至
民国初期
佛山地处
岭南一隅,
木版年画使用应迟于
中原。但
佛山在宋代已经进入大开发时期,在历史上
佛教兴盛,东晋已经有
高僧昙摩耶舍前来塔坡设庐
讲经,“因此说明
佛山已有较多的人口聚集,否则,昙摩耶舍不可能会在
佛山弘法”。
佛教的兴盛,利于教义的传播,促进了
木版印刷的产生。由于历史资料的不足,我们目前还不能确认唐代
佛山是否出现
木版印刷。然而宋代
佛山确是处于大移民、大开发的时代。
佛山地区的自然村落几乎均建于宋代,尤其是南宋。大量移民落籍
佛山,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劳动力,而且移民带来的
中原文化也开始在珠三角地区得以传播。汉族新年贴门神、各种节令焚
纸马之俗是相同的
中原大规模移民
佛山,带来当地
木版印刷年画的技术是意料之中的事。
佛山重要的
手工业“金花”,专家研究认为:“
佛山金属加工业‘四箔业’(
金箔、
银箔、铜箔、锡箔),始创于宋元间,是
佛山当时重要的
手工业之一,明初已极为兴盛并
业已成行。铜箔,是金花的主要原材料。金花行工匠祖辈相传‘有铜箔就已经有金花’……
佛山明代黄元吉当时就是经营金花为业,上述资料证明,金花在明代前已经产生并己经得到普遍的使用”。25而金花的其中一个重要传统
民俗功用就是插在神像上部左右角敬奉装饰神像,据
佛山老人口口相传,祖辈传下来一直是这样配套使用的。由此,可以从一个侧面推测,
佛山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神像画,也和金花一样出现于明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