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内容构成了关于
侗锦研究的主要方面,
侗锦是
侗族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工艺,相对于土家锦、
黎锦、
壮锦这些大家更为熟知的少数民族
织锦类别,对
侗锦的关注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当下新的环境中,
侗锦织造技艺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不过,目前已经有不少学者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等宏观的视角对这些传统
技艺进行了研究,关注它们的当代性问题、
创意重构问题、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传承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等等。如李砚祖的《物质与非物质: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李昕的《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性——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谈起》,刘晓春的《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性与公共性》,高小康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再思考》、《
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祁庆富的《存续“活态传承”是衡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合理性的基本准则》,刘魁立的《民间传统
技艺的人性光辉》,赵农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产性保护》,吕品田的《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
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廖明君、邱春林的《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变迁》,刘锡诚的《“
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方李莉的《
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艺术
人类学视角》,宋俊华的《关于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刘晓春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徐艺乙的《传承人在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刘德龙的《坚守与变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朱以青的《基于民众日常生活需求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手工
技艺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段友文、刘禾奕的《传统
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模式的文化哲思》,胡惠林、王媛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康保成的《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改革、创新及其他》,陈勤建的《定位分层、核心传承、
创意重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若干思考》,李志雄的《
创意性保护:文化
创意产业时代“
非遗”保护的新模式》,宋俊华的《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田阡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孟繁玮、吕品田的《手工养民——吕品田谈“振兴传统工艺”》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特别是在探讨湖南通道
侗锦的传承策略方面提供了更为宽阔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