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楚民族进入今
湖北江汉平原西北,漳、沮二水上游的荆山地区,并以荆山为自己的创业中心。《左传·昭王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癦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了楚文王时,楚民族强大起来,遂将其活动中心转移到了
湖北长江中游的
江陵地区。《
史记·楚世家》载:“文王熊赀立,始都郢。”牡预注:“国都于郢,今南郡
江陵县北纪南城是”。
楚人初到江汉平原和漳沮二水上游荆山时,这里曾居住着“蛮”族,即荆蛮之后,此蛮族包含有今
瑶族先民。这些蛮族对楚民族的到来极为不满,从而引发与楚民族的斗争。“蛮与罗子共败楚师”。但终因“蛮”族发展缓慢,经济实力不雄厚,无力与楚民族抗衡,部分只好往鄂西大山区,甚至
陕西、
河南南部迁徙,以避楚。部分则只好接受楚的统治。《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郡蛮从楚子盟”,杜预注:“蛮见
楚国强故”。《
后汉书·南蛮传》:“楚师既振,(蛮)然后乃服,自是遂属于楚”。春秋战国后期,由于楚与其他国家的长期争战,以及一些社会原因,楚的势力日衰,包括
瑶族先民在内的“蛮”逐渐有了活跃的机会,他们向北、向东、向东南迁徙扩张,势力也逐渐强大起来,“蛮”散居于楚境的
长江南北。《
后汉书·南蛮传》:“吴起相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洞庭,实指今洞庭湖沿岸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读史方舆纪要》引孔颖达曰:“九嶷即苍梧山也。”苍梧,实指今九嶷山及五岭南北地区,包括今
湖南的宁远、蓝山、江华、临武,
广西的桂林、全州以及
广东的韶关、连州、连山等地。《
国语·楚语》载:楚共王时(公元前590—前560年),“抚征
南海,训及诸夏。”韦昭注:“
南海群蛮也。”顾铁符先生认为“
南海”就是
江南。《东周列国志》:
齐桓公要伐齐,问
管仲,
管仲曰:“楚称王
南海,地大兵强。”
齐桓公率师伐楚,快到时,
管仲与楚大夫有一段对话:“屈光曰:‘……齐在北海,楚近于
南海……’
管仲答曰:‘
楚国南海目无周……’。”毫无疑问“
南海”是指楚之南,亦今
湖北、
四川、
重庆、
贵州、
江西、
广东和
广西的部分地区,以及整个
湖南省,即
楚国的黔中郡及周围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