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评皇券牒》的研究。《评皇券牒》又叫《评王券牒》、《盘王券牒》、《榜牒
文书》、《过山榜文》、《过山牒》等,是
瑶族人民珍藏而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文献。它的主要内容是记述
瑶族起源的
神话传说、
瑶族的迁徙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瑶民过山耕作不交税纳粮的权利。从发现捜集、整理的资料看,已达100多件。1984年6月,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徐仁瑶、胡起望和
广西黄钰、
湖南李本高等学者联合编辑的《
瑶族过山榜选编》,其中精选的35份文献基本上代表了
瑶族民间流传的《过山榜》的概貌。此后,国内外学者更重视对《评皇券牒》的研究。在继续搜集、整理的《过山榜》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文献开始了研究和探讨。一些学者还撰写研究文章,对《评皇券牒》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特别是对《评皇券牒》的出处和产生时间及其作用的评价等方面,都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关于券牒的作者,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是
封建朝廷发给的券牒;二是认为是
瑶族瑶酋自己制定的
文书。还有的学者认为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些不同的意见,基本反映了国内外史学界所持的观点。本书作者认为,按当时历史条件,券牒作者两者兼而有之的可能性较大。其次关于券牒的由来,即产生的时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纵观《评皇券牒》所记载的年号,以东汉初年出现最早,相继有隋、唐、宋、元、明、清及
民国时期的年号。在探讨《评皇券牒》出处和产生时间的问题上,大概有五种不同的说法:一是认为《评皇券牒》是
隋代封建王朝发给瑶民的
文书;二是认为《评皇券牒》是唐代贞观年间封建王朝发给瑶民的榜文;三是认为《评皇券牒》是南宋封建王朝发给瑶民的特许状;四是认为《评皇券牒》是明代初封建王朝发给瑶民的《过山
文书》;五是认为《评皇券牒》是明代瑶酋发给瑶民的券牒。上述五种由来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但上述一、二、四、五的说法,仅是从《过山榜》中所记
皇朝年号追溯由来,而脱离了版本的具体内容,显然是不当的。比如第一种观点,认为《评皇券牒》是
隋代封建王朝发给瑶民的
文书。其中版本中有“
隋代二年……”或“大隋五年……”等年号。这年号并不能代表隋朝的年号,因为
隋代年号只有“
开皇”、“
仁寿”、“大业”3个,而《过山榜》所记的对象是“猺”、“猺人”、“徭人”。据考证,
瑶族以“徭”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中叶的元和年间。因此,《过山榜》中的“
隋代”显然不是指隋朝。又如第二种观点认为,版本中有“贞观”年号,这是唐代贞观年间发给瑶民的榜文。在贞观年间,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抚慰”政策,但在唐朝贞观年间只有“莫徭”的称呼还无“徭”的称谓。因此,《评皇券牒》不可能产生在唐朝贞观年间。本书作者认为,经近年来学术界分析论证认为,《评皇券牒》产生于南宋的可能性较大。其理由是:《评皇券牒》是南宋封建王朝“租佃契约”的一种变异形式。“租佃契约”始于唐代,到宋代已普遍使用。以后发展为“榜”、“牒”、“券”、“帖”,两者行文相同。可看出《评皇券牒》是由宋代的“租佃契约”发展而来的。南宋封建王朝给瑶民发放《评皇券牒》,其目的是招抚瑶民,是朝廷“以徭治徭”的羁縻政策的组成部分。南宋时期,瑶民已迁徙到
湖南、
广东和
广西交界的南岭山区,此地属尚未开发的处女地。瑶民为求得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斗争。可以看出,南宋封建王朝发给瑶民《评皇券牒》,这是瑶民英勇斗争的结果,是南宋为巩固
封建统治迫不得已而采取的“招抚”办法和措施。《评皇券牒》中许多专用名词是南宋时期的产物。如在版本中的“王徭
子孙”、“盘王
子孙”,在宋代以前是没有的,其最早记载是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在《评皇券牒》中有“徭人”、“徭民”、“瓦姓”、“客民”等,都是宋代对某一阶层的专称。在《评皇券牒》中,南宋封建王朝给瑶民许多“准令施行”的特权,这是
封建统治阶级统治溪洞之民的一种手段,是其“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瑶族生存和发展应取得的权利。总之,对《评皇券牒》可能产生于南宋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再次关于《评皇券牒》的评价。券牒记述了
瑶族在古代的历史资料,它的发掘和整理,其历史价值如何,看法并不一致。目前,史学界是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
瑶族券牒是
封建时代的产物,是封建王朝统治人民的工具,是束缚着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属于封建性反动文献;二是认为
瑶族券牒虽是
封建时代的产物,从记载的内容看,是有利于
瑶族的生存和发展,反映了
瑶族的愿望和要求,是具有人民性的进步文献;三是认为探讨
瑶族券牒作用时,封建性和人民性的两面性质都不应该忽视,既要承认有封建性的一面,也要承认它人民性的一面,但这种人民性又是有时代局限的,必须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去看问题。本书作者认为,第三种看法比较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