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朱仙镇
木版年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当中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多种多样的磨难与坎坷,它坚持着自己的方向顽强的续存下来,在
木板上
刻画出一道道记忆中的痕迹。文革时期的文化艺术作品曾遭遇到致命性的打击,流传数百年的朱仙镇年画也同样受到毁坏。而在传承过程中民间艺人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如今我们生活上虽然保留着一定传统的习俗,但作为古代民间文化精华的艺术品却很难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条件下,作为本土艺术来说需要通过发展不断的融合、创新、升华,积极探索新思路,勇于面对新问题,迎接挑战和机遇,否则就有可能在冲击下被淘汰、消亡。作为朱仙镇
木版年画,收藏价值较高的古版保留至今的已经极少,大多数都被销毁、流失。懂得
雕刻的老艺人相继去世,年轻一代不愿意参与年画的
创作,政府虽然重视,但投资力度不大,吸引不了更多的人参与
木版年画的学习。虽然目前我们在朱仙镇年画作坊还能看到一部分传统的工艺制作,但新的内容开发较少、
创作条件相对简陋、人员素养不高,年画的艺术形式与现代审美意识有所差别,大多保留传统民艺而不能融入现代生活,只有小范围被人收藏。艺人们产生的作品往往千篇一律,脱离不开现实
具象事物的模仿,很难再有独特的韵味出现。2002年10月“首届
中国木版年画
国际学术研讨会”和“
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开端,
木版年画抢救成为“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重点工程。2004年6月,朱仙镇
木版年画作为
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
开封启动。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抢救各地的民间文化遗产,因为年画与
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冯骥才把年画放在所有民艺之首,高度强调了朱仙镇
木版年画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