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康乾盛世『
苏州版』
百余年盛期,『仿泰西
笔法』的『西风版』成为艺术新潮流时,本土
文人画传统并没有衰弱。当我们翻开历史画卷,不难看出一方面是外来文化影响,一方面是
文人画传统,两者此起彼伏,是有变换,引领时尚,并驾齐驱,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对来说,清初至康熙中期前以
文人画传统为主,康熙后期、雍正时期和
乾隆前期以『仿泰西
笔法』『西风版』为主,
乾隆中后期又逐渐回归到
文人画传统。艺术潮流和艺术特点不同,往往反映的题材也有所不同,『仿泰西
笔法』『西风版』的题材主要是风景名胜、都市风俗,
文人画传统的题材主要是
祀神辟邪、花卉博古,而仕女婴戏、岁时
吉庆、
伦理教化、
市井农桑、
传奇戏出,则两者兼而有之。毫无疑问,这与历史大
背景、市民们的喜闻乐见以及市场有关。当时
苏州有五十余家年画店,行销江、浙、皖、赣、鄂、鲁、豫等地,并远销
日本、
南洋。
文人画传统和市民化特征的多样化
色彩,与『仿泰西
笔法』『西风版』一样精彩,也涌现了一大批精品佳作。其主要代表作,
伦理教化题材方面,有清初的《
清明佳节图》、《
二十四孝图》、《千载流芳》、《孝义一门旌》、《友弟重天伦》和
乾嘉时期的《
和合致祥•
一团和气》;
祀神辟邪题材方面,有康熙年间的《万宝祥瑞》、《
门神图》、《
钟馗图》和
乾嘉时期的《杨枝观音》、《关帝图》;岁时
吉庆题材方面,有清早期的《
双鹿松寿图》、康熙时期的《
万国来朝》和
乾嘉时代的《天赐平安福》、《得财得麟儿》、《延寿图》、《
进财图》、《太平有庆红福齐天》、《
福字图》、《
寿字图》、《三童折桂》;仕女婴戏题材方面,有康熙前期的《
熙朝名绘》、《
美人浇花》、《拈花仕女》、《桐下
美人》和
乾嘉时的《
双美竞艳图》、《凉风扇下图》、《富贵
美人》、《
美人观画》;
市井农桑题材方面,有清早期的《踏雪寻梅》、康熙时期的《渔民丰鱼》和
乾嘉年间的《
采莲图》、《
苏州风俗讽刺画》、《大清
乾隆三十七年
迎喜图》;
传奇戏出题材方面,有康熙时代的《
二十八宿闹昆阳》、《
薛仁贵私摆龙门阵》、《哪吒大战铁扇公主》、《昭君和番》、《昭君出塞》、《桃花记崔护偷鞋》、《李密
牧牛读书》和
乾嘉时代《水斗》、《
双玉情深》、《
贵妃醉酒图》、《
贵妃舆行图》,等等。需要连贯起来看的是,延续到
嘉庆、道光等时期的『
苏州版』,承继了前朝精致、
典雅与
古朴的
风格,仍有不少好的作品涌现。但总体上与清王朝的国势一样,显示出由盛转衰的趋势,题材
表现不似之前丰富,虽不乏常见的仕女闲居等题材,但
表现都会名胜和
市井生活的巨幅作品却日益鲜见,年画
尺幅缩小,说明
民间购买能力的减弱。
表现技法向传统绘画回归,焦点透视等『仿泰
笔法』顿失,虽在
衣褶等处仍有通过墨彩
浓淡的晕染来
表现明暗,但不复仿铜
版画排线技法的细密铺陈,显示出西方
画法影响的衰退。版式上,『月光版』等富于
苏州版画插图的特色更是
设色仍以
墨版套色结合
敷彩为主,但大量使用明净而沉着的
靛蓝色,形成这一时期桃花坞
木版年画
色彩的重要特征。或许与从西方传入化学颜料和
嘉庆四年(1799)全国实行的『
断国孝』有关。是年,
乾隆驾崩,
嘉庆皇帝圣谕,婚丧嫁娶不准动用
锣鼓,
民间年画一律不准采用红、紫等鲜艳
色彩。这一情况在杨柳青年画中也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