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发源于
古印度,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
中国内地。东汉初年上层权贵已有人信佛,但依附于黄老崇拜,如
楚王英
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
祭祀”,汉
明帝诏书中亦有“
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等语。据《理惑论》等书载,
明帝梦见
神人,傅毅解为
天竺之佛,于是
明帝派遣
使者至大月支写
佛经四
十二章而归,并于洛城西门外起
佛寺。但东汉
僧人多为西域人,故后赵时王度说:“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
汉人皆不得出家。”在一般人心目中的
佛教,教义类似黄老之学,
佛陀类似神仙。袁宏《后汉纪》说
佛教“专务清静”,“息意去欲,而欲归于无为也”,“佛身长一丈六尺,
黄金色,项中佩日月光,变化无方,无所不入,故能通百物而大济群生”。
桓帝时襄楷上书说:“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汉末三国时期,下层
佛教信徒日渐增多,
丹阳官吏笮融大起
佛寺,建立可容三千人读经的楼阁,浴佛设酒饭,“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在
佛经传译方面,安息国
僧人安世高于桓灵之世来到
中国,系统翻译介绍小乘
经典及禅法。与此同时,月支
僧人支娄迦谶来华传译大乘般若学
经典及思想,从此大乘
佛教传入汉地。三国时魏人朱士行首次西行求怯。吴地有西僧支谦、支亮译注
佛经,后有康僧会来吴,用儒家思想注译
佛经,影响较大。此外《大阿
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也传译内地,
弥陀净土信仰开始流行。但终汉之世,
佛教尚禾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未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怀。魏正始间出现的玄学,并没有受到
佛教直接影响,便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