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宋代创始的《
耕织图》,到元代更加兴盛。到了明代,随着传统
人物画的衰落,文人
画家绘此题材者渐稀。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载《文征明劝农图跋》:“文待诏作劝农图,潇洒冲玄,往往有意外色,是孟襄阳、韦
苏州诗境。令田父览之,亦解忘风雨作劳。”可知其内容形式很像一幅
山水画,已非同
刻画农民田间操劳的《
耕织图》。此后更无文人
画家创作《蚕麦图》之类的
工笔人物之题材,这类风俗画日渐衰落。故
陶宗仪《
辍耕录》里将“
画家十三科”中的“耕种机织”列为第十二,足以说明“耕织”题材之作在画史中之位置。
明朝以后,此类题材已纳入
木版年画选题之中,易名为《庄稼忙》、《纺织图》、《
耕织图》、《耕织全图》等。这类年画贴在全国农村各家各户的墙壁上,“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它的教育劝化之作用,要比过去画在
郡县衙门旁的《
耕织图》等
壁画,效果大得多,并且至今仍被
画家选作年画
创作之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