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
蒙古学始于元代,而且是从
蒙古语言学的研究开始的。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把
蒙古语做为“
国语”。因此,语言的规范化已成为迫切要求。1260年
忽必烈旨令
西藏喇嘛八思巴创制
蒙古字。八思巴以藏文为基础用10年时间创制了
蒙古方块字。1269年
忽必烈颁布
诏书,规定
蒙古方块字为全国通用的官方文字。
蒙古方块字的创制,是
蒙古语言研究的结晶。但
方块字书写不便,在
蒙古人中没有广泛使用,未能取替原来使用的畏吾儿文。1305年至1311年语言学家搠思吉斡节尔以畏吾儿字母为基础
编著《蒙文启蒙》一书,正确地揭示了
蒙古语的特点、语法和拼写法,改进了一些畏吾儿字母的写法,增加了个别字目,确定了“
回鹘式
蒙古文”,为现代
蒙古文的语法、
读音、书写法奠定了基础。
明朝为了与北元的交往,1368—1418年间的把《
蒙古秘史》
音译为
汉文,这是
中国汉族学者研究
蒙古语言规律、
蒙古字的
读音、书面语与口语的特点(差异)的结晶。
汉译者为了准确表达
蒙古语的发音,同时为词意与字意尽量达到接近,创制了许多古怪汉字。明初,火源洁
编著第一部蒙、
汉语对照词典《华夷译语》。自16世纪末、
藏传佛教的一支——黄教传入
蒙古后,
蒙古族学者在元代翻译的基础上,继续翻译藏文经卷。为了准确表达
梵文、藏文名词,喀喇沁部学者阿尤喜•固什创制
蒙古文阿里伽里字,使
蒙古文能准确表达外来借词的
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