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
金陵织锦最具历史意义的是在东晋晚期,当时的大将刘裕率军北伐,攻灭建都于长安的后秦国,迁汉魏以来集中于长安的包括
织锦工匠在内的中原地区百工前来建康(今南京),并于义熙十三年(417)在建康设置锦署于地处
秦淮河南岸的斗场市,故史称“
斗场锦署”,这对
金陵丝织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南朝人山谦之在《
丹阳记》中说:“
斗场锦署,平关右,迁其百工也。江东历代未有锦,而成都独称妙,故三国魏则市于蜀,而吴亦资西道,至是始有之。”斗场市是东晋南朝时建康都城南郊的重要市场之一,因位于名刹斗场寺(又名道场寺)之前,故名斗场市。据
孙文川、陈作霖的《南朝
佛寺志》考证,其具体位置“当在今
聚宝门外
赤石矶附近”,
赤石矶即今城东南的周处台所在地,南临杨吴与
南唐时开凿的城南护城河(今外
秦淮河南段),在
雨花台的东
北麓,与六朝时的著名住宅区
长干里相近,也是
佛寺的集中地之一,与越城和
朱雀航相距不远。因此,刘裕将长安迁来的百工设置于此,并以“锦署”命名是很合适的。鉴于后秦是继前秦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而前秦的苻坚曾经短期统一过中原地区,所以这批百工中的
织锦工匠既承袭了两汉魏晋的传统,又融合了少数民族统治者喜爱的加金
织锦的技艺,这正符合日后南京
云锦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东晋晚期刘裕从长安迁来的后秦百工,乃是南京
云锦业的先驱者。